瀏覽人次:
14893
亞際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與社會藝術介入
第五子計畫「亞際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與社會藝術介入」m子計畫主持人:劉紀蕙
本子計畫銜接總計畫所探討的「衝突、正義、解殖」,以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為目的,從不同面向切入,設法拓展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的跨地連結與社會實踐模式。
本計畫執行與社會議題密切結合的介入活動,目的在於以靠近社會的方式,從社會衝突、社會運動、NGO與藝術工作者的現場理解問題癥結,從而刺激更多不同形態的知識生產與意識形態解殖,以便提出面對台灣本土社會的特色與貢獻。
本子計畫工作重點有三:
(1)探討不平等公民的議題,尤其是移工、難民、無國籍者以及其他無分之分者所承受的社會不平等
(2)透過藝術介入以及多形態知識生產,回應衝突,挑戰意識形態邊界
(3)鼓勵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尤其鼓勵研究生與研究員合作,加入中心研究團隊,組織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工作團隊,探索不同面向的社會衝突
(1)探討不平等公民的議題,尤其是移工、難民、無國籍者以及其他無分之分者所承受的社會不平等
根據聯合國統計局(UNSD)的資料,截至2019年為止,跨國移動人口已經累積到兩億七千兩百萬人,比起2000年的一億七千三百萬的跨國移民人數,多出了一億多人口。比起1960年的七千萬人,則多出了兩億人口。跨國移動人口的快速增加,部分是因為戰亂而逃離家鄉的難民,部分是被全球資本移動而遷徙的跨國移工。當前跨國移民中,亞洲就有八千三百萬人,佔全球跨國移動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跨國移動人口從根本上改變了21世紀各地社會的面貌。由於離開家園到異地生活與工作,不具有公民身分,而遭受各種剝削、歧視、暴力,甚至無法維護基本人權,更對不同社會造成衝擊。在各地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因應這些全球牽動的社會變化之下,公民政治相對地使得內部殖民的情勢愈趨嚴重。
由於勞動力的需求,臺灣近三十年也引入大量外籍勞工,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印尼、菲律賓、越南以及泰國。但是,這些有證件或是無證件的外籍勞工並無法完全獲得勞基法的保護,時常被虐待,無法爭取共居社會應有的承認與平等權利,甚至構成了被合法化的現代奴隸制度。這些居住於此處卻不被看到並且無法平等參與社會的隱形社群,形成了內部殖民體制的底層,也挑戰了共同體公民權的問題。
上述現象反映出排除性公民政治的問題。本子計畫探討亞際社會跨國移動人口所暴露的不平等公民問題,如何進行法律的商榷與修正,探索重新定義公民、探討移工難民人權以及社會權、同工同酬、無證移工之工作權、家事類移工之勞動保護等問題。本子計畫建立移工難民以及無國籍者研究的跨國合作與跨地連結的網路,舉辦全球人文機構聯盟的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邀請世界各地學者以及年輕學員參加,共同集中探討移工難民權益與不平等公民的議題。此外,面對更多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以及無分之分,本研究群試圖檢討公民政治的非民主性,以及重新構想解放性的「公民」定義。
(2)透過藝術介入以及多形態知識生產,回應衝突,挑戰意識形態邊界
本子計畫研究員以藝術形式作為探討冷戰以降到當代的社會衝突與不平等難題。無論是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紀錄片、電影、數位媒體、或是劇場,這些不同藝術形式都是面對社會與思考歷史的重要媒介。我們集中於台灣、香港、中國、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等具有歷史淵源以及地緣政治關係的地區,透過衝突、正義、解殖等思考軸線,進行分析。我們從質疑性設計的藝術介入,感官民族誌、感官物流、影像他者性、影像時間、劇場知識等不同角度,探討殖民、冷戰、全球化、地緣政治經濟、移工、難民、社會邊緣者以及本土反抗等議題。我們刻意建立亞際社會的跨地區批判性參照,以便超越單一國家,展開具有地緣歷史政治而更為寬廣的知識。
(3)鼓勵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鼓勵研究生與研究員合作,加入中心研究團隊,組織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工作團隊,探索不同面向的社會衝突
本子計畫的第三個面向重點在於鼓勵研究生加入中心計畫,自主形成不同形態的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實驗不同形式的公民參與、民眾行動以及共同體重構的各種可能方式。歷年來,學生們推動了新竹市東門市場「異鄉人合作社」、「民眾劇場工作坊」、「穆斯林影展工作坊」、「移工影展」等,並且撰寫小誌,以電子形式發送。我們也將促成不同議題的策展與紀錄片製作,提出另一種容易觸動人心的知識媒介。
研究議題
I 探討不平等公民的議題,尤其是移工、難民、無國籍者以及其他無分之分者所承受的社會不平等
共同體難題與不平等公民
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劉紀蕙(2018-2022)
CHCI-GHI跨國計畫—全球脈絡下的遷移、物流、不平等公民
總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劉紀蕙(2019-2021)
執行長: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克倫(2019-2021)
工資歧視禁止之研究—以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為核心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 邱羽凡副教授(2018-2020)
無證移工之工作權、家事類移工之勞動保護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 邱羽凡副教授(2020-2022)
移工權益、法律商榷與跨地連結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2018-2020)
跨國勞力遷移的制度、網絡與空間形塑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2018-2020)
非正規移民的政治角色和「模棱兩可」的公民權概念——以亞洲現代民主國家為例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浦南(2020-2022)
東南亞移工難民培力NGOs論壇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生研究員岑建興(2020-2021)
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脈絡下,台北時報的反中修辭學-德國第三帝國語言的新版本
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客座教授布洛薩Alain Brossat
II 透過藝術介入以及多形態知識生產,回應衝突,挑戰意識形態邊界
以質疑性設計作為藝術介入社會之實踐
陽明交通大學應藝所賴雯淑(2018-2022)
反身性的聲語場景: 感官民族誌中的聲景書寫與話語考掘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林欣怡(2018-2020)
跨文化電影:依物、纏結物件、影像物質流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林欣怡(2020-2022)
他者性,負向性,藝術介入與世界的構築
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蔡華臻(2018-2022)
影像時間:華語電影中的長鏡頭美學、全球化政治、及本土社會反抗
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勞維俊(2020-2022)
物流感官:帶路政宣及東南亞的音像媒介突圍
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楊子樵(2020-2022)
臺灣冷戰全球化的劇場知識與藝術生產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克倫(2020-2022)
從冷戰到後冷戰:台灣和菲律賓的藝術與社會歷史參照(1970至1990年代)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唐慧宇(2020-2022)
III 鼓勵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尤其鼓勵研究生與研究員合作,加入中心研究團隊,組織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工作團隊,探索不同面向的社會衝突
異鄉人電影院(2018 - )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2018)
統籌小組:陽交大社文所博士生李齊、李丁,碩士生雷智宇,亞際學程碩士生李俊峰、吳君儀、範垂陽
移工影展(2019)
統籌小組: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陽交大亞際學程岑建興(2019)
焦慮的年代:馬來西亞影展在台灣(2019)
統籌小組: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蘇穎欣、陽交大社文所碩士生雷智宇Zikri Rahma、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謝鎮逸Seah Jenn Yi(2019)
穆斯林電影節工作坊:宗教、政治與社會衝突(2020)
統籌小組:陽交大社文所博士生Kahlan Alradhi,亞際學程碩士生Mifta Fajriyah,Noora Jukaku, Wendy Tran Thi Thu Huong, Cheah Ni Li, Jason Shijie Yue, MA student, IACS
學生研究計畫電子出版平台: CJD數位資料庫計畫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of Inter-Asian Society (2018 - )
統籌小組:
2019-2020 陽交大社文所博士生Katarzyna Szpargala, Lungani Hlongwa, Li Qi, Fernan Talamayan, Lan-Hanh Nguyen
2018-2019 陽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Juan Alberto Ruiz Casado, Poonam Sharma, 林士鈞, 陽交大社文所暨亞際學程碩士生Hanne Van Regemortel, Zikri Rahman, Duong Thuy Pham, Jonathan Parhusip, Beh Zhao Yen, Lim Jian Xing (Raymond), Lee Chun Fung, Anboli Elangovan
研究議題包括:
1.「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劉紀蕙)
2.「移工權益、法律商榷與跨地連結」(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
3.「工資性別歧視禁止之研究以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為核心」(陽明交通大學科法所邱羽凡)
4.「他者性,負向性,藝術介入與世界的構築」(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蔡華臻)
4.「影像時間:華語電影中的長鏡頭美學、全球化政治、及本土社會反抗」(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勞維俊)
5.「以質疑性設計作為藝術介入社會之實踐」(陽明交通大學應藝所賴雯淑)
6.「共同體難題與不平等公民」(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劉紀蕙)
7.「反身性的聲與場景:感官民族誌中的聲景書寫與話語考掘」(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林欣怡)
8.「臺灣冷戰全球化的劇場知識與藝術生產」(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克倫)
9.「跨國勞力遷移的制度、網絡與空間形塑」(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
10.「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脈絡下,台北時報的反中修辭學-德國第三帝國語言的新版本」(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客座教授布洛薩Alain Brossat)
11.「物流感官:帶路政宣及東南亞的音像媒介突圍」(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楊子樵)
12.「非正規移民的政治角色和「模稜兩可」的公民權概念-- 以亞洲現代民主國家為例」(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浦南)
13.「從冷戰到後冷戰 : 台灣和菲律賓的藝術與社會歷史參照 (1970至1990年代)」(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唐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