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瀏覽人次: 4939

似水迷因:香港及其他地區的身體編碼通訊

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羅琇如

2019年將被標記為「示威/顯示」(manifestation)的一年,以及Covid-19大流行的開始。中國共產黨所謂的「政治病毒」起源於香港,催生了我所謂「模擬迷因」的原體,即在數位監控和審查不斷加強的環境中發展出的具體通信和編碼表達方式。從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泰國和印度的奶茶聯盟,到世界各地的「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運動,示威者都在吸取香港分散化、網路化、無領導的反政府抗議活動中實體經驗。這種抗議活動被廣泛稱為“Be Water”運動。受本土動作英雄李小龍一句名言的啟發:「水可流動,亦可崩潰」港府試圖通過一條允許引渡到中國大陸的法案而引發了抗議運動,而抗議者也用了一連串非凡的動員方式集結支持者的創意和行動力。然而,在日益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動員,需要一種定制的語言和工具來駕馭瞬息萬變的場景。因此,抗議運動所帶來的日常實踐和創新意味著身體和語言意識的數位改變(廣義上包括視覺和語言)。更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將虛擬傳播的「迷因」定義為「一種影像、視頻、文字片段等,通常具有幽默性質,被網路用戶迅速複製和傳播,通常略有變化」,推動了現實世界中的事態發展。從網路空間到街頭,一種迷因的審美趣味被共同創造出來,以鼓勵更多運動追隨者,並使一般人成為抗議群眾的一部分。

所謂的“Be Water”運動中持續演變的手法、戰術和表達方式,見證了一個動盪的全球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人類的行動和通信越來越受到商業或政治上的數位監控。香港2019-2020年的抗議活動不僅展現了集體創造力,而且也顯示了戰術上的流動性,以因應街頭和網路空間不斷變化的環境。此後,這些策略性的科技運用提供了其他行動劇本,不論是良性或惡性。這方面的例子包括Covid-19大流行中的「假訊息流行」、美國國會動亂以及GameStop和比特幣等「迷因股票」的交易狂潮。通過調查行動者和其他受啟發的個人在抵抗運動和日常生活中所採用的各種Be Water操作方式,本研究檢視人工智慧、人體和表達之間的感官聯繫,在高度監控和審查的背景下,批判性思考所謂的迷因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