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瀏覽人次: 7687

福爾摩沙在萬隆:亞洲第三世界國族主義的歷史與未來


議題2:「福爾摩沙在萬隆:亞洲第三世界國族主義的歷史與未來」

本研究由交大人社系蔡晏霖提出


1955年在印尼萬隆市(Bandung)舉行的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是世界史上首次由亞非國家探討自身事務的大規模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及其廣為人知的「萬隆精神」,一方面強調反種族歧視、去殖民、去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立場,一方面帶有強烈的、超越單一國族利益的 國際主義精神,也因此至今依然是各種第三世界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臺灣雖然沒有參與萬隆會議, 但萬隆會議的後台卻充滿諸多關於臺灣主權與地位的政治協商。1954-5年間,英國、印度、斯里蘭卡、 印尼、巴基斯坦、緬甸與美國民主黨陸續發表對台看法,提倡尊重台人意志並主張臺灣中立;中國則在萬隆會議駁斥斯里蘭卡的相關提案,並推動中美談判與中國印尼雙重國籍條約。與此同時,由廖文毅領導的臺灣民主獨立黨積極推動臺灣獨立,相關史料又述及廖曾親自或以書面形式參與萬隆會議 ,並於1957年參與馬來亞獨立建國大典。本研究將從一九五零年代臺灣在印尼政治 「缺席的在場」(absent presence) 切入,嘗試理解國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第三世界主義在 1950 年代的亞洲冷戰結構中來回擺盪的張力。從結果論,台獨運動在萬隆會議內外的碰壁,固然是對會議強調之不結盟運動、弱小民族自決、南南相挺等第三世界國族主義原則的諷刺,卻也讓我們洞見「萬隆精神」背後的現實張力,並成為思索當今亞際連結的可貴參考。在五年計劃的前半,我將聚焦於一位關鍵人物陳智雄(又名陳志雄/陳成龍/陳志勇/S.L. Tan/Tan Masamato/正本鐵次),追溯他從二戰到冷戰,從殖民地臺灣到日本,再輾轉於台、日、東南亞、歐洲之間的生命與政治軌跡。陳在二戰時隨日本二十五軍到蘇門答臘島擔任翻譯而參與印尼獨立運動,又在冷戰高峰時嘗試在美、日、中、台的政治縫隙間,以國族主義與第三世界主義之名在印尼為台獨運動從事政治遊說工作,最後又因主張台獨而被綁架回台,死於國民政府之手。在計畫後半,若有幸申請到足夠的海外研究經費,則將進一步至日本、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與美國從事多邊訪談與檔案研究,目標在於考察萬隆會議前後、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及其相關人士在東南亞與南亞開展的臺灣國族論述與亞際脈絡。而陳的故事在今日廣受台獨運動矚目,陳在印尼的後代多次來台,也為當代臺灣對於二戰、冷戰、第三世界主義的記憶政治提供豐富的觀察與反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