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瀏覽人次: 10864

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

「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主持人:丁乃非
 
研究問題:本子計畫透過文化歷史、文本與人物訪談,分析東亞和東南亞的社會與國家,如何在所謂後/冷戰、後/二戰、後/社會主義或後/威權秩序的影子下所滋生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各研究議題提出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殖,如何是未竟之事──從政治歷史研究、當代「船民」的口述歷史、女性主義與醫療現代性的比較歷史學、文學與劇場的歷史與理論。一方面,知識解殖的未竟之業,持續加劇當下的文化對恃;另一方面,知識解殖的批判之眼,讓我們得以重訪看似過去的矛盾,也重新理解現代性的多重轉譯,並開啟可能的對話與反思。

本子計畫由丁乃非(中央英文所)、白瑞梅(中央英文所)、林建廷(中央英文所)、黃道明(中央英文所)、劉人鵬(清大中文所)、蔡晏霖(陽交大人社系)、林淑芬(陽交大社文所)、劉吉雄(導演)共同合作。

本子計畫以「後/冷戰」為核心問題意識,開展亞際文化研究知識解殖的歷史重探與社會實踐計畫。本計畫的核心關注是以「冷戰」作為解殖知識的探問起點。透過文化歷史、文本與人物訪談,分析東亞和東南亞的社會與國家,
在所謂後/冷戰、後/二戰、後/社會主義或後/威權秩序的影子下所滋生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各研究議題提出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殖,如何是未竟之事──從政治歷史研究、當代「流亡者」的口述歷史、女性主義與醫療現代性的比較歷史學、文學與劇場的歷史與理論。
本計劃的第一、二年的工作重點是「冷戰問題意識的再探」,過去兩年的研究累積,具體展現在相關國際學術會議、國內演講以及學術出版,集結的核心關注包括面對冷戰知識效應下,重探「性/別」研究作為一種「現代」的知識領域,如何為(後/冷戰)西方現代性中介,以及現代的觀看視角,如何成為(後)冷戰的(戰爭)知識狀態。
第三、四年是「後/冷戰與現代性知識系譜的重新爬梳與檔案重建」,研究核心將重探戰爭(知識)狀態下的勞動生產與再生產、人員與物資的錯置、人口的流動與遷徙,牽動的戰爭(後)國家體制、現代民族國家與冷戰分斷的知識形構之生命治理。
第五年則為「去冷戰與知識解殖的社會實踐與方法論」,總結提出不同的知識系譜與方法,探究在(後)冷戰文化影子下被障蔽的影子主體與知識,透過彼此的知識參照,作實亞際社會的解殖實踐方案 。


本計畫各子計畫回應總計畫問題意識的研究主軸如下:

第二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研究群之核心關注是以「冷戰」作為一個解殖知識的探問,集體研究共同聚焦在「戰後-冷戰」相關問題意識的開展與探討。研究方法上成員們以跨學科與跨領域的訓練,或透過挖掘新的檔案資料與分析,或藉由文本與歷史敘事的重新閱讀,又或利用民族誌與紀錄片的運動與敘事介入當下各種「冷戰研究」的相關論述與知識,並挑戰當下諸多對於「冷戰」的既有定義、時期、區域。透過子計畫二研究群的知識與研究交流,我們期待能夠更加深化具有第三世界亞際參照視野下的批判性冷戰研究,繼續挖掘新的冷戰問題意識,且嚴肅面對尚未結束的各式「冷戰」狀態,歷史關係,以及知識工程。各研究議題提出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殖,如何是未竟之事,在不同領域中看似差異的議題,卻是研究成員希望提出的關於「冷戰」歷史與知識中介的問題,我們要問:這個歷史視野的差異如何是「冷戰」知識中介下的效應,乃至於侷限了解殖的實踐方案?」

研究議題包括:

1. 「冷戰、性/別、知識、解殖」(中央大學英文丁乃非、白瑞梅、黃道明、林建廷,清華大學中文所劉人鵬)
2. 「福爾摩沙在萬隆:亞洲第三世界國族主義的歷史與未來」(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蔡晏霖)
3. 「越南在台『難民』口述歷史計畫」(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林淑芬、紀錄片導演劉吉雄)
4. 「臺灣冷戰全球化的劇場知識與藝術生產」(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克倫)
5. 「性/別知識生產與理論幻境:由BL文化研究出發」(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周瑞安)

6. 「色史 : 男性認識論與東亞現代「性」」(陽明交通大學亞際學程蔡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