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瀏覽人次: 11595

總計畫簡介

 總計畫——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為總計畫,作為往後五年的重點推動目標。

本主題計畫同時針對「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以及「共生社會構想」三個方向,進行五個子計畫。

歷史重估的探討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 」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 」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由第五個子計畫:「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本計畫以「亞際社會批判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亞洲」的概念是殖民歷史所構成的意識形態虛構空間,本計畫提出亞「際」所凸顯的,是亞洲社會之間的遷徙交會、歷史關聯、相互影響、衝突矛盾、互惠互利等等不同形式的關聯。
當前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如前所述,包括了中國崛起與一帶一路,亞太地區的區域政治經濟重組,全球資本流動,大量的跨國移動勞工,各地社會因為發展主義而導致城鄉差距以及貧富懸殊,也出現不同形態的不平等公民與內部衝突,更出現了新形態的民粹主義、種族主義以及內部殖民主義。這些衝突形式都有其歷史文化脈絡及地緣政治因素,包括封建與殖民歷史、現代國家集權治理、太平洋戰爭、冷戰結構、新自由主義區域經濟等,也須要我們以跨領域與跨地域的學術研究,進行探討。亞際社會的批判研究,可以提供與歐美研究、拉丁美洲研究或是非洲研究相抗衡的知識生產。
亞際社會批判研究,屬於「文化研究」的一環。所謂「文化研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地興起的學術領域,試圖跨越學科分際,結合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媒體等不同學科的知識脈絡,以跨領域以及在地化為主要標誌,面對當代社會的新興議題,提出具有當代性的問題意識與知識生產。不同國家的文化研究中心,有其主要的議題關懷與研究重點,以文化研究起源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為例,其主要發展軌跡起源於英國媒體研究。
立基於台灣的「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自然以台灣為樞紐,以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歷史關聯以及當代共同面對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目標在於將本中心建立為臺灣以及國際學界跨人文社會領域的亞際社會批判研究重鎮。
 
本研究計畫的問題意識背景,在於觀察到後冷戰及新自由主義盛行的二十一世紀,全球資本流動、亞洲快速崛起、區域政治經濟重組,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出現了的大量的跨國移動勞工,各地社會因為發展主義而導致城鄉以及貧富差距懸殊,也出現不同形態的內部衝突。當前臺灣積極推動南向政策之際,對於亞際社會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狀進行深度理解與批判研究,是刻不容緩的學術工作,也是介入國際學界的必要知識生產。
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社會的政治經濟現狀,有其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脈絡及地緣政治,包括殖民歷史、太平洋戰爭、冷戰效應、新自由主義區域經濟,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生產與物質環境,以及這些脈絡之下出現的都市空間中產階級化、階級懸殊、民粹主義、新種族主義以及新殖民主義。亞際社會巨大變化中不同型態的衝突,必須結合跨領域、跨校以及跨國的研究團隊,進行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知識解殖以及共同體難題探討,以便提出亞際地區跨地合作與共生社會的思考策略與解決方案

為執行此研究,本中心結合跨系所與跨校研究員,包括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史、政治哲學、思想史、物質史、性別研究、論述分析與藝術實踐等不同領域,共同推動「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整合型計畫。目前共有36位研究員(含博士後研究員),執行五個子計畫,36個議題:
1、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
2、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
3、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
4、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
5、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

 
本中心透過上述計畫,凸顯跨域、連結、深耕、實踐的四大方向。108年度推動重點如下:
 
(一) 跨國連結,建立國際研究機構聯盟,加強跨國合作
  1. 強化跨國研究機構聯盟:透過「全球人文研究聯盟」(CHCI) & Mellon Foundation補助,結合七個跨國學術機構,25位國際學者,以及七個聯盟單位,共同執行「跨國人文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2019-2020)計畫,「當前全球脈絡下的移工、全球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在越南以及馬來西亞進行兩次籌備會議,規劃2020CHCI-GHI暑期學校: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 持續跨國合作單位學術與教學交流協議書的簽訂:延續過去跨國合作單位的合作,並簽訂新的學術以及教學交流,目前進行17個國際單位的合作簽訂
  3. 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根據本中心總計畫以及各子計畫推動方向,合作舉辦國際講座、工作坊,以及系列專題講座,籌劃2020在與「遊牧哲學家」合作在希臘舉辦的「島嶼」國際暑期學校
 
(二) 延攬優秀國際人才,建立國際研究環境
  1. 玉山學者:Alain Brossat擔任駐校研究員,進行研究與教學授課,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研究,協助邀請著名國際學者訪問,建立國際合作關係
  2. 國際學者駐校講課:延攬國際優秀教授來臺駐校講課
  3. 短期國際訪問學者:延攬國際優秀學者擔任短期駐校/講座研究員,促進學術交流
 
(三) 培育人才,落實教育深耕實踐,訓練高階學術以及領導人才
  1. 博士後研究員:延攬國內外優秀博士後研究員,執行中心計畫,並協助中心研究計畫之行政業務
  2. 國際學生短期訪問:延續TEEP計畫的理念,持續接受國外研究生進行訪問研究,尤其鼓勵合作單位的學生來訪,以便吸引優秀境外生來臺就讀
  3. 強化延攬優秀境外生:目前本中心支持的陽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50人中有26位國際生,碩士生45人中15位外籍生;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52位碩士生中有23位國際生。本地生與境外生共同參與課堂學習以及執行研究計畫,打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4. 研究生資料庫計畫:透過研究生數位資料庫計畫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of Inter-Asian Society,促成境外生與本地生參與本中心的研究計畫,共同學習,訓練學生學術資料蒐集與撰寫文章的能力,同時建立各地研究資源共享平台,加強國際學術連結
  5. 鼓勵研究生組織研究計畫與國際工作坊:延續去年學生組織的「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的策展模式,今年度將協助學生組織「穆斯林電影節」,透過本地生與境外生的合作,進行讀書會與籌備會,結合跨國合作,推動「2020穆斯林國際電影節」的策展
  6. 跨校合作:透過台聯大平台,結合四個學校教師人才資源,共同推動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實質促成學生與教師的跨校合作與交流
(四) 學校與社會對話,多元知識生產,社會實踐
  1. 異鄉人合作社 STRANGER COOPERATION:由本地生與國際生共12人一起合作,駐點於新竹東門市場,以工作室的形式,「推動不分本外、不分階層的文化交流,匯集各地、各階層的文化,在市場中拼湊成新的景色」,共同探討各地社會的底層人民議題,包括移工、移民、難民、性別不平等、環境正義以及社會支援體系,促成學校與公民日常生活的對話,並出版小誌,作成電子書,廣泛傳播
  2. 「移工勞權」論壇:結合本計劃研究員、法律界人士以及各地NGO組織,共同探討移工勞動權益之議題
  3. 六燃計畫,藝術介入:透過藝術實踐介入社區營造、以智慧科技進行生態保育監控、結合文史田調與混合實境再現歷史現場,帶動新竹市民與國際社會的參與,讓新竹六燃二戰遺址變成一座活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esum)
(五) 學術出版:專書、期刊、論文
  1. 持續鼓勵專書與期刊論文出版
  2. 持續支持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以及《人間思想》等期刊的出版
  3. 執行working paper series網路出版
(六) 繼續強化中心網站的多項功能 http://iccs.nctu.edu.tw


以下圖表說明了本計畫「歷史重估」、「當前問題分析」以及「共生社會」的三層動向結構
This is an image
 
  •   計畫1:「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主持人:陳瑞樺 
  • 子計畫2:「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主持人:丁乃非
  • 子計畫3:「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主持人:陳奕麟
  • 子計畫4:「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主持人:林淑芬
  • 子計畫5:「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主持人:劉紀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