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103下學期合授課程:中央大學「基督教在華史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

基督教在華史專題研究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授課教師

台灣:王成勉,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香港:邢福增,香港中大宗教與文化系教授,兼崇基神學院院長

教學目標

本課之目的是經由選讀與討論基督教在華史的重要研究與史料,以更明瞭基督教在華之發展,教會和中國社會的互動,以及教會(包括傳教士)引起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宣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傳佈宗教,建立教會,並創辦各級學校、醫院,發行刊物,推行許多運動和慈善活動。這些均與中國之政治、社會與文化發生密切關係,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故探討有關教會方面之研究與史料,不惟能明瞭教會之發展,其內部的之策略與組織,教會與國家社會的互動,更能幫助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之自省與瞭解。

課程探索

方向

一、中國基督教史在中國現代史中的角色與地位。 
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宣教策略的檢討 
三、基督教與中國宗教之互動關係 
四、基督教在華宣教時所引起的政教關係(包括反教、教案與外國護教) 
五、基督教在中國現代化之發展與影響 
六、宣教引起的本地化、在地化與全球化 
七、中國基督徒的認同問題與愛國之道 
八、教會經典、文獻與中國文化 
九、基督教與儒家思想(互動與比較) 
十、基督教社會關懷與當代社會之互動

研究方法

鐘鳴旦,《本地化一談福音與文化》(臺北:光啟,1993)。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台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頁239-278。

陶飛亞、楊衛華,《基督教與中國社會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王成勉,〈政教關係--研究基督教在華史的重要途徑〉,收入吳梓明、吳小新(編),《基督與中國社會》(香港:中大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6),頁1-18。

黎志添,《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2012)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8)。

Paul A. Cohen,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美)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北京:社科文獻,2014)。

工具書

1. 趙天恩編,《中國基督教史書目》,(臺北:中國神學硏究院,1970)。

2. 中華福音神學院中國教會史研究中心編纂:《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書目──中、日文專著與論文目錄》(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1)。

3. 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台北:國史館,2000)。

4. 上海市檔案館、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合編:《中國教會文獻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周燮藩主編,王美秀、任延黎分卷主編,《東傳福音》(合肥:黃山書社,2005),25冊。

6. 張先清編,《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硏究》(上海:上海人民, 2007)。

7. 鄭仰恩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教育手冊》(台北:使徒出版社,2010)

8. Marchant, Leslie Ronald. A Guide to the Archives and Records of Protestant Christian Missions from the British Isles to China, 1796-1914(Nedlands, W.A.: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ss, 1966)

9. Lai, Yung-hsiang, ed. Catalog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ese. (Boston, Mass.: G.K. Hall, 1980). (Or Protestant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ese: a catalog of the TA collection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10. Lodwick, Katheen L. (ed.)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 1867-1941 (Delaware: Scholarly Resources Inc., 1986).

11. Standaert, Nicolas (ed.)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 1; R.G. Tiedemann,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 2, 1800-present(Leiden: Brill, 2001, 2009).

12. Tiedemann, R.G.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monk, N.Y. : M.E. Sharpe, Inc., 2009)

13. Crouch, Archie R.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a Scholar‘s Guide to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onk, N. Y.:M. E.Sharpe, 2009)

課程進度

一、基督教在華史概論:課程、研究概況、工具書介紹

二、基督教、中國政教關係、耶儒思想比較

三、景教文獻及其歷史意義

四、耶穌會、宣教策略與第一代來華之耶穌會士

五、明清之際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代言

六、十九世紀的宣教運動、中國情境

七、直接宣教與間接宣教的比較

八、反教(教案)的形成、動力與影響;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

九、經典、文獻與中國文化──十九世紀的遺產

十、民族主義、知識份子與基督教

十一、現代性、科學對教會的挑戰

十二、戰爭(抗戰、國共內戰)與基督教

十三、基督宗教在台灣的發展

十四、宣教下的族群(包括婦女)、政治與社會關懷──通則與個案

十五 & 十六、 學期報告

十七、校外參訪(安排在週六前往)

課程安排

1. 此課程係研究所的討論課。每週有閱讀進度,會依主題事先公布。

2. 為幫助修課同學對於教會(包括宣教)實務的了解,會安排一次週六的參訪。

3. 每隔一兩週會有一次視訊教學,時間從60分鐘到150分鐘不等,分別由當代學者就其專長介紹教會史研究的各個面向。聯繫中的學者有香港中大的梁元生、黎志添、黎子鵬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的李金強、黃文江教授;聖神研究中心的林瑞祺博士。

評量配分

比重

課堂討論 (40%)

閱讀與參訪報告 (20%)

學期報告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