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亞際文化研究學程交流分享會
日期:2023年5月27日(星期六)時間:下午1點至8點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C310
側記撰寫:楊莛薇/中央亞際學程碩士生
------------------------------
本次分享會分為兩個Panel,共有六位同學分享論文。
歐貝麗的《女性身體、藝術與策略本質主義》
黃育上在《漂流、擾動、顯像:論畢贛〈路邊野餐〉中的鬼魅形象》
陳薇真在《若說女性是一顆未分化卵子:Lou Andreas-Salomé在19世紀生物學、生命哲學與神聖女性思想》中追尋19世紀女性作家Salomé的思想流變。Salomé出身俄國,又與當時歐洲三位著名哲學家保持著深刻的聯繫,其思想本身就是在歐洲與邊陲俄國之間的碰撞和流動中產生。他以女性的視角回應了當時方興未艾的生命科學以及主流男性學者對於女性的論斷和定義,探討女性的存在與意義。論文更試圖重新思考台灣在美國巨大影響下的學術位置,並尋找「在地化」之外的脫離美國學術霸權的可能性,即討論「美國」成為「西方」的代表之前的西方世界學術源流。丁乃非在評論中認可陳薇真對跨學科的寫作和知識生產的探索,論文回歸未被注意的歐洲學術生產和論述,在21世紀處的歷史發展下,重新發現本來被金字塔陰影隱藏的Lou Salomé的學術貢獻。丁乃非並提出可以蘇聯女性主義理論家和作家柯倫泰為對照,更多地探索同樣跨越沙俄和蘇聯兩個世代的Salomé的思想與世代的聯繫。
黃凱薈的《伊斯蘭法入罪化同性性行為作為國族焦慮解藥:1980年代的論述打造之分析》分析了馬來西亞1980年代開始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入罪處置。當時的首相馬哈迪提出的「亞洲價值論」與「向東學習」都是為了主張馬來西亞的獨立主權和去殖民化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伊斯蘭法這個在英殖民時代被劃入馬來本土自治範疇的副產品,被建構為馬來西亞本土傳統價值的代表。在1980年代這個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轉折時刻,社經地位階層化的焦慮被建構為西方自由主義與本土價值觀的衝突,以及前者對後者的威脅,而同性戀則被建構為前者的化身,以及恐懼和攻擊的對象。這種敘事取消了馬來西亞前現代時代真實存在的多種性/別表達可能性,去歷史化地植入了異性戀霸權,是一種自我東方化的敘事,無法解決馬來西亞的國族敘事困局。賴婉琪在評論中指出研究當前沒有澄清的問題,例如為何選擇同性戀,包括同性戀在馬來西亞出現的脈絡以及與國族的連結,還有同性戀帶來的威脅感究竟來自何方。他也提出同性戀國族主義(homonationalism)作為西方世界聯合的成果,是否能夠完全對應馬來西亞的狀態,這需要對馬來西亞在國際關係、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有更多的考察。
德萬提的《〈美傷〉:國族主義的男性主導性與殖民軍事帝國主義之間》分析印度尼西亞小說家Eka Kurniawan的小說《美麗是一種傷口》,使用斯皮瓦克的卑賤概念、盧戈內斯的人類/非人類殖民性細讀這部小說,追尋印度尼西亞底層女性的地位在荷蘭、日本殖民時代以及印尼獨立後的地位流變,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困局和遭受的壓迫。小說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方式讓女性主角能夠有敘述不能敘說的話語、那種「幾乎不真實」的種種壓迫體驗的表達方式,小說的敘事超越生死的界線,展現了底層女性在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中被塑造的知識和地位。白瑞梅在評論中讚賞論文不僅分析小說的敘事內容,還分析了小說的敘事方式,展現了兩者相輔相成的構造。他隨後提出幾個寫作建議,認為對於敘事內容與方式的分析應當貫穿每一個章節,並且論點應當隨著這些分析逐漸發展,並提出女性在殖民主義下的生命經驗,是否能夠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女性這個概念的構造本身。
楊莛薇的《1990年代酷兒現身的再歸回望:〈藍調石牆〉與日本yaoi論戰》分析了1990年代酷兒現身語境下的一組文本,揭露兩個文本中呈現的主流進步話語體系下相對邊緣位置的人們的聲音和生活體驗,如何被霸權性的進步話語粉飾和掩蓋,並令再現成為了真實。《藍調石牆》主角Jess作為butch在日常生活與親密關係中的經歷,以及yaoi論戰中與男同性戀整理女性書寫的男性情慾再現的對象的創作者們,都處在那個時代相似的位置下,並在歷時性的「未來」中,與主流話語共同塑造了自身迷失的狀態。白瑞梅在評論中認為,論文提醒了我們主流被接受的話語體系的霸權性,以及轉型正義中面臨的「團結」可能產生的問題,也提出在檢視再現和真實生活經驗時,應當避免兩極對立的視角,而需要關注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塑造。在發表會後的結語中,劉紀蕙讚賞了同學在研究中取得的長足進步,並希望大家能夠繼續作出努力,也希望在明年的分享會中看到更多同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