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login
Close login
close
登入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Username
Password
登入
忘記密碼?
請登入以管理網站,按下開啟登入視窗
home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Google Search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登入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Open login
Sitemap
Toggle navigati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
關於中心
中心簡介
主任的話
沿革歷史
組織與架構
國際諮詢委員
會議記錄
聯絡我們
研究群
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
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
性/別研究
視覺文化
媒體與文化治理
計畫
TEEP優秀外國青年來臺短期蹲點_亞際文化研究全球網絡
最新消息
策略與執行方式
點對點深度交流
冬季國際營
個別研究(蹲點研究)
相關成果
聯絡我們
臺港頂尖大學學術交流計畫
計畫內容
合授課程
專題講座
參與學者
工作坊及國際會議
研究生交換
亞際文化批判思想跨國網絡
創新轉型計畫-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合作雙贏計畫
計畫緣起
活動成果
傑出學者年度講座
會議及工作坊
主題演講
影音專區
相關演講
紀錄片
社會實踐與藝術製作
亞際文化研究學會暑期班
TEEP-UST 冬令營
FUTH 暑期班
相片集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亞際碩學程
學程師資
依學群
依學校
學程簡介
學程特色
核心能力
教育目標
招生資訊
甄試入學
台聯大聯招
考古題
外籍生
陸生專區
港澳僑生
課程
歷年課程
112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11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11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10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10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9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9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8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8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7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7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6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6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5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5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4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4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3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3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102學年度下學期課程
102學年度上學期課程
修業規章
跨校學分學程
修業規定-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
修業規定-中央大學
修業規定-清華大學
課程
常用表格
學生專區
學生名單
獎助學金
實習機會
資料表單
四校師生聯誼及迎新茶會
學術成果
畢業論文
交換機會
出版
書籍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書系
年刊
文化研究期刊 (THCI、TSSCI)
學生專區-CJD期刊
工作論文系列
國際合作
全球分佈
長期訪問學者
短期訪問學者
長短期訪問學生
支援系所連結
支援中心連結
特色中心
總計畫簡介
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
因戰爭錯/重置人群之經驗、記憶與書寫
衛生帝國與科學化運動:從晚清到民國(1873-1945)
漢學與近現代東亞的政治思想:民族主義和世界秩序
留學祖國:左翼文化走廊中的臺灣文學青年(1920-1937)
一九七O年代考:文學論戰、日常生活與記憶政治
階級攸關:殖民經濟、帝國文化與鄉土文學的批判視野
民間宗教遺產化的記憶政治與文化治理
戰後世界政經脈絡下的歷史記憶:東南亞各國世遺申請與國族認同的政治經濟分析
移民再現的文化政治:世界體系中不同國家的遷移博物館之比較
歷史問題、記憶與襲產的政治、通往和解的道路:帝國邊陲的視野
此時此地的馬來亞:重訪1948年馬華文藝獨特性論戰
南韓民眾文學論戰與朴玄埰的雜文:以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為參照點
時代的負片—陳映真敘述研究
「愛」的共生體:同性愛與社會主義
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
冷戰、性/別、知識、解殖
福爾摩沙在萬隆:亞洲第三世界國族主義的歷史與未來
越南在台「難民」口述歷史計畫
臺灣冷戰全球化的劇場知識與藝術生產
性/別知識生產與理論幻境:由BL文化研究出發
色史:男色認識論與東亞現代「性」
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
大中國時代認同政治危機的歷史形成及未來可能性
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關係的接軌:中國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型態分析
二十一世紀儒教復興與東亞/東南亞政治經濟安全體系重構
中非關係與地緣政治想像的道德政治
記憶的鬥爭與走出革命政權的過程:以蘇聯、中國、伊朗為比較案例
記憶之所是:台灣與南韓殖民記憶政治之比較
物流感官:帶路政宣及東南亞的音像媒介突圍
似水迷因:香港及其他地區的身體編碼通訊
亞際社會當前危機:老化的現代性、民主危機與都市疆界
異質空間:重探新竹工業區&周邊
跨國勞力遷移的制度、網絡與空間形塑
新疆界: 重組科學城
老化的現代性
現代性技術:原住民偏鄉道路基礎設施
底層階級與社會隱形結構
亞際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與社會藝術介入
跨地連結、公民參與、共同體重構
移工權益、法律商榷與跨地連結
工資性別歧視禁止之研究—以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為核心
他者性,負向性,藝術介入與世界的構築
質疑性設計:藝術實踐與社會介入
共同體難題與不平等公民
反身性的聲語場景: 感官民族誌中的聲景書寫與話語考掘
臺灣冷戰全球化的劇場知識與藝術生產
跨國勞力遷移的制度、網絡與空間形塑
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脈絡下,台北時報的反中修辭學-德國第三帝國語言的新版本
物流感官:帶路政宣及東南亞的音像媒介突圍
非正規移民的政治角色和「模棱兩可」的公民權概念——以亞洲現代民主國家為例
從冷戰到後冷戰:台灣和菲律賓的藝術與社會歷史參照(1970至1990年代)
首頁
活動成果
相片集
:::
傑出學者年度講座
會議及工作坊
主題演講
影音專區
相關演講
紀錄片
社會實踐與藝術製作
亞際文化研究學會暑期班
TEEP-UST 冬令營
FUTH 暑期班
相片集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230813|ACS 2023夏季學校:21世紀的解殖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