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活動報導】臺港頂尖大學學術交流計劃羅永生專題演講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羅永生副教授應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之邀,於12月13日及14日來台舉行專題講座。兩天中,羅教授分別以「『殖民城市』與戰後香港的文化政治構成」及「『間接管制』在新界:殖民治術與後殖的鄉郊政治」為題與同學們分享與座談。

12月13日的講座中,羅教授以「殖民城市」的概念取代傳統「殖民地」的想像為主要論點,具體地捕捉「城市」中各類行動者交織的網絡;此一取徑回應了香港例外論以及時興的後殖民評論;脫離簡單的殖民/受殖二元觀並回到香港具體的歷史脈絡,藉此說明在香港所發生的「殖民城市」經驗,其實是殖民體制下,具有其普遍意義的治理模式。

看見「殖民城市」的經驗,指的是具體看見歐洲殖民擴張與原城鄉關係的互動,以此重估殖民城市中文化構成裡,經濟與政治的重要面向;具體來說,就是在問題化香港發展的社會條件中,作為商埠及移民城市這兩項要素之地位。羅永生教授從香港最初蜑家與洋人的合作關係、到香港地方士紳階級的行程,以及爾後何啟等「高級華人」居間於香港地方社會與英殖政府的特殊處境,拉出殖民政府在港的間接管制,實為他稱之勾結共謀殖民主義(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的模式;更進一步推進,羅教授透過對何啟個案細緻的分析,指出其作為一種典型,其實體現了殖民城市與香港文化交織下的所謂高級華人獨特的精神狀態。除了對這群地方精英的分析,羅教授也提及如省港大罷工這種由平民發起的政治反抗,由於當時社會狀況的侷限,使香港並未突破由地方精英仲介的勾結共謀模式。
演講後的Q&A時間,則由同學分別就回歸論述、殖民、解殖、當今政治改革等議題向羅老師提問,並進行深入討論。

相較於前日將焦點放在香港城市及行動者之上,12月14日羅教授將重點放在對於「間接管制」這一治理模式的討論。

講座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從自由主義及帝國主義的匯流,推論殖民治理採政治學說中所謂的直接管制,以及英國在1857年印度大叛亂後改為間接管制背後的理論與社會條件。接著,從香港具體的歷史著手,談殖民管制在新界從直轄治理到間接管制的演變,並強調習慣法則在後者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鄉議局在此脈絡下,如何成立並逐漸獲得權威。最後,羅永生教授引介非洲思想家Mahmood Mamdani的著述,將透過其所謂的「特殊歷史化」來處理香港模式,並以此路徑具體討論如何理解現今新界局勢。
經由分析與講解,參照新界目前「官商鄉黑」,羅永生教授最後指出其研究旨趣聚焦在「如何解殖」這個問題,並由此展開Q&A。在討論中,除了邀請羅永生教授進一步補充其提出的概念與香港歷史外,參與者也分別就市民社會、原居民與移民衝突、普選狀況、解殖等議題與羅教授熱烈討論。

(文字:邱映哲‧交大社文所碩士班生)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