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劉紀蕙
狀態 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視覺文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交通校區,專任師資
姓名 劉紀蕙
電子郵件
聯絡電話 886-3-5131531
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交通校區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職稱 專任教授
最高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老師個人網站 https://iccs.chss.nycu.edu.tw/joyceliu/
簡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專任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


劉紀蕙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教授。

劉教授於198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精神分析、批判理論、視覺文化、亞洲現代性、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等領域,皆提出重要貢獻。目前專注研究議題與開設課程包括:生命政治、邊界政治、內部殖民、不平等公民、共同體與認同矛盾、知識解殖、藝術行動。

劉紀蕙教授曾經擔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1988-1993),並於1994年在輔仁大學創立台灣第一所比較文學研究所,擔任創所所長(1994-1999)。2021年專任交通大學,於2022年創立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並先後擔任11年所長(2002-2004, 2008-2011, 2013-2019)。劉教授曾經擔任台灣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英美文學學會以及比較文學學會理監事,並在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任內創辦《文化研究》國際學刊,並在創刊主編朱元鴻教授卸任之後,擔任《文化研究》主編(2011-2017)。2013年成立「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及跨校合作的「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2013),擔任中心主任以及跨校學程總主任至今。

劉紀蕙教授主要著作為專著七本:《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2023),《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2020),《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2011),《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2000),《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2003),《文學與藝術八論》(1994)。除此之外,另有百餘篇中英文學術期刊論文,編輯19本學術專書專輯,以及譯著:《拉岡精神分析辭彙》(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合譯),以及《歧義:政治與哲學》(Jacques Rancière, La Mé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劉紀蕙、林淑芬、薛熙平、陳克倫合譯)。

劉教授獲得多次國內外學術榮譽,包括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0)、科技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2020、2011、2004)、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訪問學者(1994)、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1994)、台灣講座教授: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2002),印度/德里大學(2017)、美國UCLA 漢學中心演講(2019)等。

劉教授近年組織幾個大型跨國跨領域研究計畫: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2018-2022),「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2023-2027)」,「人文研究中心與機構聯盟」(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及A.W. Mellon Foundation獎助的「全球人文研究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GHI):「當前全球脈絡下的遷徒、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2019-2022),並成立了Transit Asia Research Network (TARN),組織了十餘個亞洲以及歐洲學術研究機構,共同推動跨地合作研究群。

為了積極促成國際學術合作,劉教授曾經規劃28場國內及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工作坊,多次活動都已在國內以及國際著名的出版社出版,包括East-Asian Marxisms and their Trajectories (Routledge 2017), European-East Asian Borders in Translation (Routledge 2014), 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Paris: L’Harmattan, 2011)。

歷年來劉教授指導了28篇博士論文,58篇碩士論文,學生來自台灣、香港、大陸、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義大利、比利時、巴勒斯坦、烏茲別克、南非、剛果、海地等不同國家。

經歷

2022-至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教授
2015-至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2012-2024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2019-202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2002-2019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2013-2019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2009-2012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籌備處主任
2008-2011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2002-2004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創所所長)
2000-2002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
2001-2002    交通大學外文系教授
1995-2001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1994-1999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創所所長)
1994-1995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1993-1994    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人﹔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
1988-1993    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
1984-1994    輔仁大學英文系所副教授

學術專長領域

•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Border Politics, Biopolitics, Citizenship Politics, Internal Colonialism, Epistemic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Logistics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Visual Culture Studies, Inter-Art Studies, Artistic Intervention, Taiwan Literature, Cinema, Art and Culture
•  Questions of Modernity in Inter-Asian Societies: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Cultural Trauma in the Cold War Ear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ontexts, Paradigms of Governmentalit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s

學術服務

2020 – 2023    Global Advisor, Center of Excellence, Åbo Akademi University, Finland, https://www.abo.fi/en/research-at-aau/centres-of-excellence/ 
2020 – 2022    External Examiner, Creative Industries at 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UTAR), Malaysia. https://study.utar.edu.my/Creative-Industries--and--Design-internal.php
2020 – 2024    Global Advisor, Institute for Culture and Society,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Australia. https://www.westernsydney.edu.au/ics
2018 – 2026    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http://chcinetwork.org/ 
2020 – 2022    Affiliates. Global Research Programme on Inequality. University of Bergen. Bergen, Norway. https://gripinequality.org/affiliated-researchers/
2002 – 2020     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Editorial Board
2018 –     SU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External Reviewer
2018 – 2020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External Reviewer
2018 – 20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諮詢會」諮詢委員
2011 – 2017    《文化研究》主編
2013 – 2018    香港研究資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研究計畫外審委員
2015 – 2019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編輯委員會
2015 – 2020    Journal of Literature & Art Studies編輯委員會
2014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in Austral-Asia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England) 編輯委員會
2014 –     《韓國文化社會學》編輯委員,韓國文化社會學協會,首爾
2009 – 2020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同心圓)編輯顧問
2009 – 2011      Wenshan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編輯委員暨編輯顧問
2009 – 2011      國科會外文學門複審委員
2007 – 2008      教育部96年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審查委員
2004 – 2010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講座講員
2004 – 2007      教育部顧問室93-95年度主題導向跨校合作計畫審查委員
2005 – 2006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編輯委員
2002 – 2005      中外文學編輯委員
2003 – 2004       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通識教育改進計畫審查委員
2000 – 2002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
2000 – 2002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監事
1999 – 2001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監事
1998 – 2000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
1998 – 2000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
1998 – 2000      輔仁大學英文系系友會會長
1996 – 1997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及副會長

研究計劃

1. 2023-2027 教育部第二期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衝突、正義、解殖:21 世紀轉型中的亞洲」整合型計畫. 
2. 2020-2023 計畫主持人──「全球化勞動榨取的物流拓撲分析:公民政治與內部殖民」MOST 109-2410-H-009-002; MOST 110-2410-H-A49-056-; MOST 111-2410-H-A49-085 -
3. 2018-2022 計畫主持人—CHCI-GHI Project: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4. 2018-2022 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整合型計畫. 
5. 2017-2019 專書計畫主持人──「一分為二:中國現代政治思想的拓撲學研究」MOST 106-2410-H-009 -004 -MY2
6. 2014-2017 計劃主持人──「共產主義理念重估:唯物辯證法與歷史發生學」科技部專題計劃 MOST 103 - 2410 - H - 009 - 035 - MY3
7. 2011-2014 計畫主持人──「無與主權:疆界政治」國科會人文處 NSC 100-2410-H-009-046-MY3 
8. 2008-2011 計畫主持人── 「拉岡與巴迪烏:重思政治、美學與倫理」國科會人文處 NSC 97 - 2410 - H - 009 - 048 - MY3 
9. 2008-2009 計畫共同主持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國科會人文處 NSC 97-2410-H-001-102-
10. 2006-2008 計畫主持人──「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視覺-革命-精神分析」II 國科會人文處 NSC 95-2411-H-009-015-MY2
11. 2005-2006 計畫主持人── 「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視覺-革命-精神分析」I 國科會人文處 NSC 94-2411-H-009 -017
12. 2004-2008 子計畫主持人──「文化翻譯與知識轉型:「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題計畫
13. 2002-2005 計畫主持人──「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克莉絲特娃(Julia Kristeva) 晚近精神分析思想研究」國科會人文處(NSC91-2411-H-009-010; 92-2411-H009-003-;93-2411-H-009-001-)
14. 2002.1-2004.12 子計畫主持人──「臺灣現代性與文化主體性:一個精神分析的文化詮釋」,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題計畫「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之子計畫之一。
15. 2002.9 – 2002.12 擔任計畫主持人──【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補助
16. 2001.9 – 2002.7 擔任計畫主持人──【文化研究與理論實踐】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補助
17. 1999-2002 擔任計畫主持人──「台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與變異Ⅲ-Ⅰ, Ⅱ, Ⅲ」國科會人文處(NSC89-2411-H-030-008,NSC 90-2411-H-030 -004,NSC 91-2411-H-030 -002)補助
18. 1999-2000 擔任計畫主持人──【比較文化研究整合性學程】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補助
19. 1999。『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論述中的集體妄想以及壓抑:上海、都市、電影』﹐中研院訪問學人研究計畫。六個月。
20. 1998-99 擔任計劃主持人--【整合性人文學網路學程規劃與教材編撰】教育部顧問室
21. 1996-99 擔任三年長期整合型計劃主持人--【聚焦與失焦:文學與藝術中「中國」符號的延變】(八項子計畫)
22. 1998-99 擔任子計畫主持人「台灣現當代文學與劇場中的『中國』Ⅲ-Ⅲ」國科會人文處(NSC88-2411-H-030-011-B6)補助
23. 1997-98 擔任計劃主持人--【台灣人文研究學術與教學網路化:文學與藝術教學資源網站】教育部顧問室
24. 1997-98 擔任子計劃主持人--「台灣現當代文學與劇場中的『中國』Ⅲ-Ⅱ」國科會人文處(NSC87-2411-H-030-010-B6)補助。
25. 1996-97 擔任計劃主持人--【全球資訊網路線上文學與藝術跨學科虛擬教室課程發展及教材設計】教育部顧問室
26. 1996-97 擔任子計劃主持人--「台灣現當代文學與劇場中的『中國』Ⅲ-Ⅰ」國科會人文處(NSC86-2411-H-030-009-B6)補助。
27. 1995-96 擔任計劃主持人--「阿莉艾蒂妮與巴卡斯: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Ⅱ」國科會人文處(NSC85-2411-H-030-003)補助。
28. 1994-95 擔任計劃主持人--「文學與藝術課程教學與教材改進計劃」,教育部科技顧問室補助。
29. 1994-95 擔任計劃主持人--「阿莉艾蒂妮與巴卡斯: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Ⅰ」國科會人文處(NSC84-2411-H-030-002)補助。
30. 1992-93 擔任計劃主持人--「文學與藝術: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第二年計劃。歌劇與西方文化」國科會人文處(NSC82-0301-H-030-015)及教育部科技顧問室補助,並透過此計劃延聘羅基敏教授為博士後副研究員協助此計劃之執行
31. 1991-92 擔任計劃主持人--「文學與藝術: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第一年計劃。文學與歌劇:十九世紀西方文化之交錯構織」國科會人文處補助(NSC81-0301-H-0300-503),並透過此計劃延聘羅基敏教授為博士後副研究員協助此計劃之執行
32. 1989-91 擔任計劃主持人--「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及中國清朝小說中的時間意識及敘述結構」國科會人文處補助(NSC80-0301-H030-10)/(NSC79-0301-H030-08)
33. 1988-89 擔任計劃主持人--「中國小說中的女性複製」輔仁大學聖言會單位補助
34. 1987-88 擔任計劃主持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替身主題」國科會人文處補助(NSC-77-0301-H-030-03)
35. 1985-87 擔任計劃主持人--「來自另一世界的抗議:英國伊利莎白時期與中國元雜劇中的復仇鬼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替身主題」國科會人文處補助

學術榮譽

科技部傑出獎(2020),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全額獎金(哈佛大學 1993-1994),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2011),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2004),國立交通大學特殊優秀人才榮譽獎勵(10年),科技部計畫主持人費獎勵17年(2002-2019),國科會研究獎十次(優等獎一次,甲種獎九次),輔仁大學傑出學術獎一次,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七次

1.    科技部109年(2020)傑出研究獎──《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
2.    研究計畫主持人費獎勵──「全球化勞動力榨取的物流拓撲分析:公民政治與內部殖民(1/3, 2/3)」(2020-2022)MOST 109-2410-H-009-001/002
3.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出版補助《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台北:聯經出版社。ISBN: 9789570854763。464頁
4.    國立交通大學傑出人士榮譽獎勵(2008-2019)
5.    CHCI-Mellon Award (2019-2020) for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the Global Context.
6.    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2018-2022)
7.    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主持人費獎勵──「一分為二:中國現代政治思想的拓撲學研究」(MOST 106-2410-H-009 -004 -MY2)(2017-2019)
8.    研究計畫主持人費獎勵──「共產主義理念重估:唯物辯證法與歷史發生學」科技部專題計劃MOST 103 - 2410 - H - 009 - 035 - MY3 (2014─2017)
9.    研究計畫主持人費獎勵──「無與主權:疆界政治」國科會人文處NSC 100-2410-H-009-046-MY3 (2011─2014)
10.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台北:行人出版社,2011)
11.    計畫主持人費獎勵── 「拉岡與巴迪烏:重思政治、美學與倫理」NSC 97 - 2410 - H - 009 - 048 - MY3  (2008-2011)
12.    計畫主持人費獎勵──「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 」II NSC 95-2411-H-009-015-MY2  (2006-2008)
13.    計畫主持人費獎勵── 「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 」I NSC 94-2411-H-009 -017  (2005-2006)
14.    計畫主持人費獎勵──「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克莉絲特娃(Julia Kristeva)晚近精神分析思想研究」 (NSC91-2411-H-009-010; 92-2411-H-009-003-;93-2411-H-009-001-)  (2002-2005)
15.    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短期訪問教授  2005
16.    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
17.    研究成果甲等獎:〈三十年代中國文化論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壓抑﹕從幾個文本徵狀談起〉 2001
18.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變異之惡的必要:中國/台灣1931 - 1937>1999-2000
19.    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 2000
20.    中央日報副刊文學評論獎正獎 1999
21.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女神與子音:文化符號投注的逆轉空間1999
22.    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1997-99
23.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跨藝術互文與女性空間:從後設電影談蘿茲瑪的藝術相對論〉《中外文學》八十六年25卷12期,第52至81頁。原「跨藝術互文改寫的中國向度: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Ⅱ」國科會人文處(NSC85-2411-H-030-003)執行成果報告。1997年1月。  1997-98
24.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跨藝術互文改寫的中國向度: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Ⅰ」國科會人文處(NSC84-2411-H-030-002)執行成果報告。1996年1月。1996-97
25.    輔仁大學傑出學術獎。1995
26.    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特洛伊人》中的異質聲音與多重主體」,《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第93至123頁)1994-95
27.    傅爾布萊特交換學者全額研究獎(Fulbright-Hays Research Fellowship Grant )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訪問學者1993-94
28.    國科會出國進修研究獎助1993-94
29.    國科會研究成果優等獎--《文學與藝術: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第一年計劃。文學與歌劇:十九世紀西方文化之交錯構織》(計劃編號:NSC81-0301-H-030-
30.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戰爭安魂曲》中的互文、對位與文化詮釋」《第四屆全國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2。pp.223-251.  1992-93
31.    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Trajectory versus Orbit: The Temporal Armature in Daniel Deronda and Hung-lou Meng." presented in ICLA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Tokyo. Aug. 1991. published in MLA Proceedings of ICL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kyo, 1994. Vol. B. pp. 256-263. 1992-93
32.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及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高達《芳名卡門》中音樂與敘述的辯証關係」《中外文學》Vol. 19(5): 4-22.  1991-1992
33.    國科會研究成果甲等獎及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對立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June 1989: 116-136.  1990-91
34.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甲等獎「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替身主題」1988-89

學術著作

學術著作|

【專書:單獨作者7本】

1. 劉紀蕙(2023):《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國科會人文新猷叢書」,台北:時報人文出版。2023.12.
2. 劉紀蕙(2020):《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台北:聯經出版社。ISBN: 9789570854763。464 頁。【經正式外審程序推薦出版;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出版補助】
3. 劉紀蕙(2011):《心之拓樸:1895 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台北:行人出版社,2011年。446 頁。ISBN:9789868581074.【經正式外審程序推薦出版;獲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獎勵出版】
4.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麥田,2004。368 頁。ISBN:9867413059.【經正式外審程序推薦出版;獲國立編譯館獎勵出版】
5. 劉紀蕙(2003):《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161 頁。【國科會人文處策劃】ISBN 9576719410
6.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488 頁。ISBN:9578453922 【經正式外審程序推薦出版】
7. 劉紀蕙(1994):《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書局,1994。193 頁。【經正式外審程序推薦出版】ISBN:9789571421

【專書期刊專輯主編:19本】

1.    李齊、雷智宇、劉紀蕙編。(2022年11月)。《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 場》中文版本 ISBN:9789865470517;英文版本 ISBN: 9789865470500。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    Joyce C.H. Liu & Brett Neilson. (2021) Special Column: Against the Day: Migration Struggles, Colonial Legacies, and Pandemic Shifts.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1 July 2021  (UGC CARE, Scopus, AHCI) (H-Index of 42; Impact Score 1.56)
3.    唐慧宇&劉紀蕙主編:《解殖:全球殖民性與世界失序》Walter Mignolo。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
4.    Joyce C.H. Liu & Naoki Sakai. Ed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Special Issue: Artistic mediation of Decolonized Body. Vol. 19, Issue 4 (Dec. 2018). (UGC CARE, Scopus, AHCI)
5.    劉紀蕙主編:《巴迪烏專輯:政治與哲學的位置》《中外文學》第47卷,3期(2018.9)。
6.    Joyce C.H. Liu & Viren Mirthy. East-Asian Marxisms and their Trajectories. London: Routledge, 2017. ISBN-13: 978-1138919846; ISBN-10: 1138919845. 
7.    Joyce C.H. Liu, Nick Vaughan-Williams. eds. European-East Asian Borders i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4. ISBN-10: 0415831318; ISBN-13: 978-0415831314
8.    Joyce C.H. Liu, Alain Brossai, Yuan-Horng Chu, Rada Ivekovic, eds.  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Paris: L’Harmattan, 2011.  ISBN: 9782296545458
9.    劉紀蕙與朱元鴻主編。《生命政治、倫理與主體化:現代性問題》,《文化研究》第十一期(2010秋)。(TSSCI 及THCI Core)
10.    Joyce Chi-hui Liu, Charles Shepherdson, Chaoyang Liao, eds. The Couch, Special Issue on Psychoanalysis in East Asia.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5.2 (2009. 10).(THCI Core)
11.    劉紀蕙主編(2008).《子安宣邦專輯》《文化研究》第六期,台北:遠流出版社。 
12.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13.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14.    劉紀蕙主編(2002)。《視覺理論與文化研究》。《中外文學》。30卷12期( 2002.5)。
15.    劉紀蕙主編(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16.    劉紀蕙主編(2000)。《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專輯》。《中外文學》。《中外文學》八十九年七月第29卷2期。
17.    劉紀蕙&周英雄主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18.    劉紀蕙主編(1999)‧《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
19.    劉紀蕙、羅基敏、康士林、施琳達、林水福聯合主編。《戲劇、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學術翻譯:3種】

1.    劉紀蕙、林淑芬、薛熙平、陳克倫翻譯:《歧義:政治與哲學》(Jacques Rancière, La Mé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台北:麥田,2011。
2.    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翻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台北:巨流出版社,2009。ISBN 978-957-732-336-1
3.    劉紀蕙(2002)。〈銀河〉(“Milky Way”). Kaja Silverman 原著。《視覺理論與文化研究》。劉紀蕙主編。《中外文學》。30卷12期(2002.5):25-53. (THCI Core)

【審查出版之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107篇】

期刊論文(74)

  1. Joyce C.H. Liu. (2023) “Cyber Slavery, Port Cities and Systemic Cruelty: Logistics of Labor Extra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Press)
  2. Joyce C.H. Liu. (2023) “Re-Reading Zhang Taiyan against François Julien: Ontology and Political Critique in Chinese Thought.”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ume 40, Issue 4-5. 1-18. (H-Index of 116; Impact Score 2.83) (AHCI; SSCI; Scopus).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une 5, 2023.  https://doi.org/10.1177/02632764231169926。
  3. Joyce C.H. Liu. (2022) “Re-Reading Zhang Taiyan against François Julien: Ontology and Political Critique in Chinese Thought”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H-Index of 116; Impact Score 2.83) (AHCI; SSCI; Scopus) (In Press)
  4. Joyce C.H. Liu. (2022) “The Logistics of Neoliberal Slavery: Legal Production of Illegalit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 23, Issue 1: 110-120.  (UGC CARE, Scopus, AHCI)
  5. Joyce C.H. Liu & Brett Neilson. (2021) “Introduction: Migration Struggles, Colonial Legacies, and Pandemic Shifts.”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1 July 2021; 120 (3): 642-646. (UGC CARE, Scopus, AHCI) (H-Index of 42; Impact Score 1.56)
  6. Joyce C.H. Liu. (2021) Manie (Jong-Man Choi), Brett Neilson, Irene (HyeJung) Ahn; Migrant Struggles in South Korea and Elsewhere: Their Past Wounds, Present Commitments, and Future Projects—Interview with Manie (Jong-Man Choi).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1 July 2021; 120 (3): 655–662. (UGC CARE, Scopus, AHCI) (H-Index of 42; Impact Score 1.56)
  7. Joyce C.H. Liu. (2020) “Beyond borders: trans-local critical pedagogy for inter-Asian cultural studi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Vol. 52, No. 17. 15 April 2020. 1-11. (UGC CARE, Scopus, SSCI)
  8. Joyce C.H. Liu & Naoki Sakai. (2018). “Aesthetic regimes and artistic interventions: a post-Cold War perspective from East Asia.”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 19, Issue 4 (Dec. 2018): 505-509. Special Issue: Artistic mediation of Decolonized Body. Editors: Joyce C.H. Liu & Naoki Sakai. (UGC CARE, Scopus, AHCI)
  9. 劉紀蕙(2018):〈弁言:為什麼在台灣討論巴迪烏?〉劉紀蕙主編:《巴迪烏專輯:政治與哲學的位置》《中外文學》第47卷,3期(2018.9): 13-19.
  10. 劉紀蕙(2018):〈隱形居民與公民政治:負向政治範式與普遍性命題的難題〉,《中外文學》劉紀蕙主編:《巴迪烏專輯:政治與哲學的位置》,Vol. 47,No. 3 (2018.9): 185-230。(THCI Core)
  11. 劉紀蕙(2017):〈知識型的符號混成與內部殖民:重探儒家的天人合一與自我創造性轉化〉,《東亞觀念史集刊》13期(2017.12):209-248。(THCI Core)
  12. 劉紀蕙(2017):〈集體展示之餘:脫節、不安,或是另類生命狀態的張力?〉《文化研究》24期(2017.10): 4-8。(THCI Core) (TSSCI)
  13. 劉紀蕙(2016):〈思想介入:臺灣318與香港(後)殖民〉,《文化研究》23期(2016.9): 4-7。(THCI Core) (TSSCI)
  14. Joyce C.H. Liu. (2016) “Pax Sinica and the limits of Confucianism.” Cosmopolis: A Review of Cosmopolitics. 2016-1. http://www.cosmopolis-rev.org/2016-1/confucianism-and-its-limits-wherefrom-the-emancipatory-epistemology 
  15. 劉紀蕙(2016):〈全球化難題之下另類社會實踐的可能性〉,《文化研究》22期(2016.03): 4-8。(THCI Core) (TSSCI)
  16. 劉紀蕙(2015):〈勢與形:新自由主義資本邏輯美學化之死亡形式與生命形式〉,《文化研究》第21期(2015.12):9-36。(THCI Core) (TSSCI)
  17. 劉紀蕙(2015):〈與趙剛商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理念〉,《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理念》。台北:人間,2015。 
  18. 劉紀蕙(2015):〈與趙剛再商榷:仍舊是關於「中國作為一個理念」以及「社會-運動」的問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理念》。台北:人間,2015。
  19. 劉紀蕙(2015):〈知識的生產:為何儒學?什麼政治?如何現代?〉,《思想》,第29期(2015.10):325-338.
  20. Joyce C. H. Liu. “Against Agamben: Sovereignty and the Void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32(4) (2015.4): 81-114.  (H-Index of 116; Impact Score 2.83) (AHCI; SSCI; Scopus)
  21. 劉紀蕙(2015):〈勢.法.虛空:以章太炎對質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15年3月):1-31。
  22. 劉紀蕙&朱元鴻(2015):〈學術倫理的灰色地帶〉,《文化研究雙月報》149期(2015.03):19-40。
  23. 劉紀蕙(2015):〈運動之後的思想:回應柄谷行人關於「超越民主」的問題——從《哲學的起源》出發〉,《文化研究》20期(2015.03): 246-251。(THCI Core) (TSSCI)
  24. Joyce C.H. Liu (2015). “Aestheticization of Post-1989 Neoliberal Capitalism: From the Forms of Life to the Political Uses of Bodies.”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41.1 (2015.03): 41-64.
  25. 劉紀蕙(2015):〈法與生命的悖論: 論章太炎的政治性與批判史觀〉,《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2期(2015年3月):32-45, 55。(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26. 劉紀蕙(2015):〈影像再現的不可見之處:性別、族群、國家、美學〉,《文化研究》20期(2015.03):4-6。(THCI Core) (TSSCI)
  27. 劉紀蕙(2014):〈後1989資本主義美學化的時代:徐冰的藝術革命與行動美學〉,《現代美術》,173期(2014年6月):13─25。
  28. 劉紀蕙(2014):〈如何重新理解「中國」?或者,如何詮釋文明的治理與暴力?〉《文化研究》19期(2014.9): 4-6。(THCI Core) (TSSCI)
  29. 劉紀蕙(2013):〈移動的身體與國境內外〉,《文化研究》17期(2013.09): 4-6. (THCI Core) (TSSCI)
  30. 劉紀蕙(2013):〈「計算為一」與「一分為二」:論洪席耶與巴迪烏關於「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中外文學》42卷1期(2013.3):15-64。(THCI Core)
  31. 劉紀蕙(2013):〈歷史的肉身化與心靈的歷史化〉,《文化研究》16期(2013.03): 4-7。(THCI Core) (TSSCI)
  32. 劉紀蕙(2012):〈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卷3期(2012.9): 103-135。(THCI Core)
  33. 劉紀蕙(2012):〈從「人的知識」到東亞公共議題〉,《文化研究》14期(2014.06): 4-6. (THCI Core) (TSSCI)
  34. 劉紀蕙(2012):〈無分者與弱勢者的位置在何處?〉《文化研究》15期(2012.09): 6-8。(THCI Core) (TSSCI)
  35. 劉紀蕙(2011):〈艾未未:一個總體藝術及其弔詭體系〉,《文化研究》,第十三期(2011.12):頁256-263. (THCI Core) (TSSCI)
  36. 劉紀蕙(2011):〈缺席:艾未未問題〉,《文化研究》,第十三期(2011.12):頁229-263. (THCI Core) (TSSCI)
  37. 劉紀蕙(2010):<有關子安教授所提出的兩種倫理問題的回應>,《文化研究》,第十期(2010.06):240-250。(THCI Core) (THCI Core) (TSSCI)
  38. 劉紀蕙(2010):<回應子安宣邦的倫理思考>,《文化研究》,第十期(2010.06):256-262。(THCI Core) (TSSCI)
  39. 劉紀蕙(2010):<根源與路徑:文化研究十周年>,《思想》,第十五期(2010.05):51-61。原刊載於《文化研究月報》90期(2009.03): 1-5。
  40. 劉紀蕙(2010):〈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現代主義的關聯〉,《現代中文文學學報》(4:2):31-61.原出版於: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Chinese (JMLC). Hong Kong: Lingnan University.  Vol. 4, No. 2 (2001): 31-61.
  41. Joyce Chi-hui Liu (2009). “Force of Psyche: Electricity or Void? -- Re-examination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force of psyche in late Qing China.”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5.2 (2009. 10): 245-276. (THCI Core)
  42. Joyce Chi-hui Liu (2009). “Immanentism, Double-abjec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syche in (Post) Colonial Taiwan,”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ume 17 Issue 2 (2009 Fall): 261-288. (A&HCI) 
  43. 劉紀蕙(2009) :〈倫理翻譯與主體化問題:王國維問題重探〉,《文化研究》第八期(2009.6):頁7-58。(THCI Core) (TSSCI)
  44. 劉紀蕙(2008):<思想的抵抗線在何處?──子安宣邦的方法與外部視角>,《文化研究》,第六期。頁4-7。(THCI Core) (TSSCI)
  45. 劉紀蕙(2008):<他者視點與方法:子安宣邦教授訪談>,《文化研究》,第六期。頁208-220。(THCI Core) (TSSCI)
  46. 劉紀蕙(2007):<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台灣美術期刊》第70期(2007年10月),頁4-21。
  47. 劉紀蕙(2006):〈「心的治理」與生理化倫理主體:以《東方雜誌》杜亞泉之論述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85-121。(THCI Core)
  48. 劉紀蕙(2006):〈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學刊》第三期(2006.09): 85-127。(THCI Core) (TSSCI)
  49. 劉紀蕙(2006):<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台灣社會研究》62 (民95.06):頁209-222。(THCI Core) (TSSCI)
  50. 劉紀蕙&林志明(2006):〈在一個更大的圖像之中:專訪張乾琦〉,《文化研究》2期(2006.03): 319-345。(THCI Core) (TSSCI)
  51. 劉紀蕙&林志明(2006):〈觀看〉,《文化研究》2期(2006.03): 6-8。
  52. 劉紀蕙(2005):〈台灣三0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34卷2期(2005.8):17-46。(THCI Core)
  53. 劉紀蕙(2004):〈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心」的改造與精神的形式〉,《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6): 49-83。 (THCI Core)
  54. 劉紀蕙(2004):<現代性的精神形式:有關心的變異>,《中外文學》32卷11期(93.04): 164-192。 (THCI Core)
  55. 劉紀蕙(2002):〈『現代性』的視覺詮釋︰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中外文學》。30卷期(2002年1月):45-82。(THCI Core)
  56. 劉紀蕙(2002):〈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30卷12期(2002.05): 12-23。(THCI Core)
  57. 劉紀蕙(2001) :〈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台灣現代主義的關聯〉。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Chinese (JMLC). Hong Kong: Lingnan University.  Vol. 4, No. 2 (2001): 31-61. (A&HCI)
  58. 劉紀蕙(2000) :〈三十年代中國文化論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壓抑﹕從幾個文本徵狀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6期。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95-149。(THCI Core)
  59. 劉紀蕙(2000)。<《中外文學》的本土轉向>。《中外文學》八十九年一月28卷2期﹐17-21。(THCI Core)
  60. 劉紀蕙(2000)。<序論:何謂「中國」?哪裡有「台灣」?>。《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劉紀蕙主編。《中外文學》八十九年七月第29卷2期,第17-25頁。(THCI Core)
  61. 劉紀蕙(1998) :〈燈塔、鞦韆與子音:論陳黎詩中的花蓮想像與陰莖書寫〉《中外文學》八十七年27卷2期,第118-138頁。(THCI Core)(同時亦收錄於《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第181-195頁。)
  62. 劉紀蕙(1998) : "The Religious Icon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oddes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Dance Theater" in Fu Jen Studies.  1998: 30-49. (THCI Core)
  63. 劉紀蕙(1997) :〈跨藝術互文與女性空間:從後設電影談蘿茲瑪的藝術相對論〉《中外文學》八十六年25卷12期,第52至81頁. (THCI Core)
  64. 劉紀蕙(1996) :〈故宮博物院Vs.超現實拼貼:台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中外文學》,八十五年25卷7期(1996.12),第66至96頁. (THCI Core)
  65. 劉紀蕙(1996) :〈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台灣現代詩「橫的移植」〉,《中外文學》,八十五年24卷8期,第96至125頁. (THCI Core)
  66. 劉紀蕙(1995) :〈《特洛伊人》中的異質聲音與多重主體〉,《中外文學》,八十四年23卷8期,第141至157頁. (THCI Core)
  67. 劉紀蕙(1993) :〈受難劇的激情:大眾傳播、電影工業與文化批判〉,《中外文學》,22卷3期,第173-203頁。 (THCI Core)
  68. 劉紀蕙(1992) :〈浪漫歌劇中文字與音樂的對抗、並置與擬諷〉,《中外文學》,21卷5期,第6至28頁。(THCI Core)
  69. 劉紀蕙(1990) :〈高達《芳名卡門》中音樂與敘述的辯証關係〉,《中外文學》,19卷5期,第4至22頁。(THCI Core)
  70. 劉紀蕙(1990) :"Pregnant Movements in The Past: History and The Narrative in George Eliot's Daniel Deronda." Fu Jen Studies 23 (1990): 116-35. (A&HCI)
  71. 劉紀蕙(1989) :〈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系統〉《中外文學》,18卷1期,June 1989: 116-136. (THCI Core)劉紀蕙(1987) :〈旅程與界標:《無名裘德》中時間視角與空間視角的融合〉《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英文系編輯,台北:書林出版社,198。第349至365頁。
  72. 劉紀蕙(1987) :"Journey and Landmark: the Merged Temporal and Spatial Perspectives in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in English, Fu Jen Studies  1987: 1-18. (THCI Core/A&HCI)
  73. 劉紀蕙(1986) :"From Loo Port to Taipei: The World of Women in  Lee Ang's Works." Fu Jen Studies 1986: 65-88. (THCI Core/A&HCI)
  74. 劉紀蕙(1984) :"The Theme of Renunciation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e Rouge et le Noir and Jude the Obscure." Fu Jen Studies 1984: 1-17. (THCI Core/A&HCI)

專書論文(35)

1.    Joyce C.H. Liu, Yu-Fan Chiu, Jonathan S. Parhusip. (2022) “Logistics of Maritime Capitalism: Flags of Convenience and the Statelessness at Sea.” Sites of Statelessness: Laws, Cities, Seas. SUNY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2.    Joyce C.H. Liu. (2021) “Contagious Colonial Design: A New Wave of Nationalization and the Local Divide.” Contagion Design: Labour, Economy, Habits, Data. Ed. By Gay Hawkins & Ned Rossiter. (ISBN: 978-1-78542-118-1)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Open Humanities Press, 46-59.
3.    Liu, Joyce C.H. (2020)    “BRI, Logistics, and Global Infrastructure: New World Order, the Game of Go and the Dispositif of Shi (勢).” The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mpact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entral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Central Eastern Europe. Eds. Alfred Gerstl and Ute Wallenbock. Routledge; Rethinking As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ries. 143-165. ISBN: 9782296545458 
4.    Liu, Joyce C.H.  (2019) “The Question of Epistemic Reorientation: What Would Happen When the Orient Becomes Tianxia?” Orient, Orientation, Disorientation. eds. Luca Salza & Orgest Azizal. Édition Mimésis.  Istanbul, Turky. ISBN: 9788869761881. pp. 31-46.  
5.    劉紀蕙:〈地緣哲學的拓撲空間:關於方法論的討論〉,布洛薩著:《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新竹:交大出版社。2019.
6.    Joyce C.H. Liu. (2017) “Paradoxical Routes of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 and Immanent Critique.” Joyce C.H. Liu & Viren Mirthy. East-Asian Marxisms and their Trajectories. London: Routledge, 2017. 157-174. ISBN-13: 978-1138919846; ISBN-10: 1138919845.  
7.    Joyce C. H. Liu & Nick Vaughan-Williams. (2014) “Translating Borders, Deconstructing ‘Europe/East Asia.” Joyce C.H. Liu, Nick Vaughan-Williams. eds. European-East Asian Borders i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4. 1-11. ISBN-10: 0415831318; ISBN-13: 978-0415831314. 
8.    Joyce C.H. Liu. (2014) “The Taiwan Question: Border Consciousness Intervened, Inverted and Displaced.” Joyce C.H. Liu, Nick Vaughan-Williams. eds. European-East Asian Borders i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4. 38-62. ISBN-10: 0415831318; ISBN-13: 978-0415831314. 
9.    Joyce C.H. Liu. (2014) “Force of Psyche: Electricity or Void? -- Re-examination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force of psyche in late Qing China.” Modern China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Mediation. Eds. by Peng Hsiao-yen & Isabelle Rabut. Leiden & Boston: Brill, 2014. 153-182. ISSBN 978-90-04-27023-7.  原刊載於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5.2 (2009. 10): 245-276. 
10.    劉紀蕙(2013):〈「一分為二」,或是冷戰結構內部化:重探矛盾論以及歷史發生學的問題〉,《跨文化實踐:現代華文文學文化》(Transcultural Practice: Modern Sinophon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3年。頁267─377。ISBN 978-986-03-8406-2。轉載於:《現代哲學》(北京)2014年第一期,第二期。(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11.    劉紀蕙(2013):〈「心的治理」與生理化倫理主體──以《東方雜誌》杜亞泉之論述為例〉,《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彭小妍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頁269-312。ISBN: 978-986-03-7436-0。
12.    Joyce Chi-hui Liu (2012). “The Translations of Ethos and the Unheimlich: Wu Tien-chang and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in Taiwan,” Imaging and Imagining Taiwan: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Chang, Bi-yu and Henning Klöter, eds. 2012.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05-122.  ISBN: 978-3-447-06674-7。
13.    Joyce Chi-hui Liu (2011). “The Translation of Ethics: The problem of Wang Guowei,”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Translation, 1829-2010. Ed. James St. Andre & Hsiaoyen Peng. New York & Amsterdam: Rodopi Publishing, 2011. 71-91.  (ISBN-10: 9042034319 | ISBN-13: 978-9042034310)
14.    Joyce Chi-hui Liu (2011). “The count of psyche: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and ethico-economic in early modern China,” 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eds. by Alain Brossai, Yuan-Horng Chu, Rada Ivekovic and Joyce C.H. Liu.  Paris: L’Harmattan, 2011. 121-146. ISBN: 978-2-296-54545-8
15.    Joyce Chi-hui Liu (2011). “Progrès, decadence et corps social: le visible et le non-visible dans la conscience décadente du Taiwan des années 1930 – du movement de la Nouvelle Littérature à Yang Chichang en passant par Nanyin.” Trans. by Hervé Denès and Isabelle Rabut. La Littérature Taiwanaise: État Des Recherches et Réception à L’Étranger. Ed. Angel Pino & Isabelle Rabut. Hong Kong: Rich Bright, 2011. 167-194. ISBN: 978-2-84279-526-9。中文論文:〈台灣三0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34卷2期(2005.8):17-46。(THCI Core)
16.    劉紀蕙(2011):〈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台灣文學感受性結構的理論性重探〉,《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陳建忠編。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頁39-80。ISBN: 978-986-02-8023-4
17.    劉紀蕙(2010):〈一與多之間:李春生問題〉,修訂版選錄於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頁189-212. ISBN:978-986-02-3063-5;原出版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499-529。
18.    Joyce Chi-hui Liu (2007). “Logics of Ethos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Unheimlich: Wu Tianzhang and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in Taiwan,” transversal - eipcp multilingual webjournal, European Institute for Progressive Cultural Policies, November 2007. http://eipcp.net/transversal/1107 | transversal - eipcp multilingual webjournal ISSN 1811 – 1696.
19.    Joyce Chi-hui Liu (2006).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erverse: China/Taiwan 1931-1937.” David Der-wei Wang and Carlos Rojas, eds. 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3-112.
20.    劉紀蕙(2006)。〈一與多之間:李春生問題〉。《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499-529。
21.    Joyce Chi-hui Liu (2004). “The Gaze of Revolt: Historic Iconography Perverted.” in Cultural Dilemmas during Transitions: East Central Europe versus Taiwan Conference Warsaw 2000. Eds:Ying-hsiung Chou, et al. LIT Verlag Münster, 2004. 164-200.
22.    劉紀蕙(2004):〈心的翻譯:廚川白村與中國/台灣現代性的實體化論述〉,《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2004. 頁581-610。
23.    劉紀蕙(2003):〈現代化與國家形式︰中國進步刊物插圖的視覺矛盾與文化系統翻譯的問題〉。收入《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黃克武主編: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頁359-393.
24.    劉紀蕙(2002) : “Filmic Transposition of the Roses: Stanley Kwan’s Feminine Response to Eileen Chang’s Women,” Feminism/Feminin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Ed. By Peng-hsiang Chen & Whitney Crothers Dilley. Amsterdam, New York: Rodopi, 2002. 145-158;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Film: Theory Applied and Resisted. Ed. Jason C. Kuo. Washington, DC: New Academia Publishing, 2012. 229-242.
25.    劉紀蕙(2000) :<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虛擬暴力書寫談起>。《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197-244。
26.    劉紀蕙(2000) :〈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運動: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際遇〉。《書寫台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141-168。
27.    劉紀蕙(1998) :〈台灣現代運動中超現實脈絡的日本淵源:談林亨泰的知性美學與歷史批判 〉.《比較文學:第一回東亞細亞比較文學學術發表論文集》漢城:韓國比較文學會,1998。19-45。
28.    劉紀蕙(1998) :〈女神文化的動力之河與戀物固著:論台灣舞蹈劇場中的宗教圖像與女神符號〉.《戲劇、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121-138。
29.    劉紀蕙(1997) :〈斷裂與延續:台灣舞台上文化記憶的展演〉《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第269至308頁。
30.    劉紀蕙(1997) : “Palace Museum vs. the Surrealist Collage: Two Mode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odern Taiwanese Ekphrasis Poetry.”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4.4(December 1997): 933-946.  
31.    劉紀蕙(1997) :"Re-Staging Cultural Memory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heatre" in East Asia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History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Literature.  Ed. By Steven Ttsy de Zepetnek and Jennifer W. Jay.  Alberta, Canad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1997. 267-78.
32.    劉紀蕙(1996) :〈不一樣的玫瑰故事:《紅玫瑰/白玫瑰》顛覆文字的政治策略〉,《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暨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6。第125至141頁。
33.    劉紀蕙(1995) :"The Sense of Tim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Daniel Deronda and Honglou Meng", published in MLA Proceedings of ICL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kyo, 1994. Vol. B. pp. 256-263. 
34.    劉紀蕙(1993) :"The Doubling of the Stone: The Double Motif and the True Self in Xiyou Ji and Honglou Meng" in  East-We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ross-Cultural Discourse. ed. by Wong, Tak-Wai.  Hong Kong: Univ. of Hong Kong, 1992, pp. 102-128. 
35.    劉紀蕙(1992) :〈《戰爭安魂曲》中的互文、對位與文化詮釋〉,《中華民國第四屆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6月,第223至251頁。

【文化短論:43篇】

1.    劉紀蕙(2019)〈符號混成〉。《台灣理論關鍵詞》。聯經出版社,2019.
2.    劉紀蕙(2007):<觀看者的技術與主體位置>。Jonathan Crary著,《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台北:行人出版社,2007。頁xiii-xxi。
3.    劉紀蕙(2006)。<可見性與視覺政體>。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頁3-13。
4.    劉紀蕙(2005)。<表演現代性:現代性的文化表演[評周慧玲著〈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國立編譯館館刊》33.1期(94.3): 90-92.
5.    劉紀蕙(2003)。〈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絲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克莉絲緹娃著《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頁xi-xxxiv。
6.    劉紀蕙(2003):〈不在場證明:焦桐的青春標本〉,《文訊》217 (民92.11):頁27-29。
7.    劉紀蕙(2001)。<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文學台灣》37期(2001.1.15)︰86-92。
8.    劉紀蕙(2000)。<知識份子的尷尬位置:評戴錦華《鏡域地形圖》>。中央日報。二○○○年二月28日。
9.    劉紀蕙(1999)<談《啟迪:本雅明文選》一九九八年以中文出版之意義>(視覺理論)《中央日報副刊閱讀版》一九九九年七月。
10.    劉紀蕙(1999)<消失的線條與色彩要歸類於那一套視覺語彙系統之內?──評吳雅鳳<水與火的交戰:透納的末世啟示>>(視覺理論)《比較文學會議論文評論稿》一九九九年五月。
11.    劉紀蕙(1998)<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12.    劉紀蕙(1999).<框架內外:跨藝術研究的詮釋空間>。《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5-23。
13.    劉紀蕙(1998)<圖像.文字.符號:Rene Magritte的語言實驗>(藝評)《新朝藝術》1998年11月
14.    劉紀蕙(1998)<告解的需要:莉莉安.法欣格的《罪人瑪德蓮娜》>(文學評論)《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15.    劉紀蕙(1998)<為何在末日的前夕啊﹐偏偏﹐你堅決要獨立阻擋崩潰的歲月──談余光中的希臘星空與音響變奏>(文學評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16.    劉紀蕙(1998)<濃稠冷澀的醜陋美感:評唐捐<我的詩和父親的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八十七年新詩獎評審,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17.    劉紀蕙(1998)<出入於死亡之域的戲劇式想像>(文學評論)《引號裡的語言玫瑰》序,洪荒,台北:探索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18.    劉紀蕙(1998)<《歐蘭朵》對談:從文字到影像的變性與換裝>(張小虹與戴錦華訪談)《聯合報》副刊,1998年四月21日。
19.    劉紀蕙(1998)<文學與電影的框架轉換>,《電影欣賞》16:2=92 (民87.3):16-17。
20.    劉紀蕙(1998)<影像重構:英國文學與電影的框架轉換>(影評)《聯合報》副刊,1998年四月21日。
21.    劉紀蕙(1998)<人寰之內:戀父情結與國家迷戀>(文學評論)<中國時報>副刊,1998年三月31日。
22.    劉紀蕙(1997)〈欺眼法的創作真實:談《去年在馬倫巴》中的虛構現實〉(影評)《法國「新小說教皇」霍格里耶》思想家特刊1,劉光能主編。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24-28。
23.    劉紀蕙(1997)〈女神文化的誕生:台灣當代舞蹈劇場中宗教意象的文化意義〉(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7年十月27日-28日,33版。
24.    劉紀蕙(1997)〈奧菲爾在《去年在馬倫巴》的邀約〉(影評)《中國時報》副刊,1997年十月23日-24日。
25.    劉紀蕙(1997)〈網路學術社群的藝術性與主體性〉國科會科技與人文對談網路論壇系列第七場「文學、藝術與科學:電腦科技對台灣人文藝術生態的影響」,1997七月12日。
26.    劉紀蕙(1997)〈舞台是危險的空間--與林秀偉談《無盡胎藏》〉(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7年5月17日,33版。
27.    劉紀蕙(1997)〈跨越光纖的思考遊戲〉(比較文學)《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第一輯,1997年3月18日。
28.    劉紀蕙(1996)〈女性、書寫與情愛:《枕邊書》——格林那威和清少納言的對話〉(影評)《中國時報》副刊,1996年十一月24日。
29.    劉紀蕙(1996)〈女性批評立場的吊詭與盲點〉(文化評論)《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1996年。
30.    劉紀蕙(1996)〈北極的對位:《32個關於顧爾德的極短篇》中的巴洛克與後現代〉(影評)《影響雜誌》1996年五月(73期),61-63。
31.    劉紀蕙(1996)〈慾望的面具:《售後服務》中燃燒的房子〉(影評)《自立晚報》副刊,1996年四月。
32.    劉紀蕙(1996)〈孤兒的歷史〉(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6年4月15日,34版。
33.    劉紀蕙(1996)〈台北新神廟:大安森林公園裡的奧瑞斯提亞〉(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月?日,34版。
34.    劉紀蕙(1996)〈二者之間:談比較文學工作者的流動思考〉(比較文學)《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第一輯,1996年4月30日。
35.    劉紀蕙(1996)〈《夢幻天堂》中的神聖與物化〉(影評)《開麥拉》創刊號,1995年2月1日,22-24。
36.    劉紀蕙(1995)〈音樂經驗中的空間衝突〉(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11月1日,34版。
37.    劉紀蕙(1995)〈若有人兮當悲歌——藝術的儀式與慾望〉(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10月9日,34版。
38.    劉紀蕙(1995)〈學會了慾望,也學會了語言:《紅玫瑰/白玫瑰》中的女性聲音〉(影評)《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9月20日,34版。
39.    劉紀蕙(1995)〈女巫之舞:屬於骨盤的文化〉(藝評)《自由時報》副刊,1995年9月15日,34版。
40.    劉紀蕙(1995)「女性主義論述在大學文學課堂中的展開」(文化評論)《自立早報》大地副刊「女學會備忘錄」,1995年七月三日,26版。
41.    劉紀蕙(1991)‧〈文學、藝術與西方文化之教學〉《中華民國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10月,第63至88頁。
42.    劉紀蕙(1990):〈伍迪艾倫與小說〉,《幼師文藝》72:3=441 (民79.09):頁132-136
43.    劉紀蕙(1989)‧"The Protest from the Underworld: the Revenge Ghost in Yuan Drama and the Elizabethan Drama." Tamkang Review Autumn, 1988-Summer, 1989, Vol. XIX, 754-783.

【國際講座與國際會議:116場】

國際會議主題演講及系列講座(44)

  1. 2023. “Maritime Extractivism Upgraded: FOC, SEZ, and Cyber Scam Industries.”Future Extractivism Seminar Series. March 30. 2023. Institute for Culture and Society,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Australia. Online.
  2. 2023. 〈「天下」的物質性實踐與共生思考的起點〉。《共生哲學與「天下」觀念》。2023 年 3 月 8-9 日。國立中山大學。
  3. 2022 “Transit Asia Research Network: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The Center for Artistic Research (CDAR) of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 March 17, 2022.
  4. 2021 〈如何從藝術思考政治?〉國立成功大學深耕台灣:藝術人文系列講座。2021年12月15日。台南:成功大學。
  5. 2021 〈從「公民政治」到「公民-政治」:一個政治拓撲學的思考路徑〉,《誰在中介?什麼政治?--從311事件談起》,文化研究學會「文化批判論壇」。2021年12月11日。台灣大學。
  6. 2021 “Fishermen, Statelessness, and the Sea.” Six Annual Research & Orientation Workshop and Conference on Global Protection of Migrats and Refugees. November 17. Kolkata, India.
  7. 2021 Webinar: “Logistics of Maritime Capitalism: Flags of Convenience, Law for Sale and Statelessness at Sea.” Sites of Statelessness. Laws, Cities, Seas. Europe-Asia Research Platform on Forced Migration. September 15-16, 2021.
  8. 2021 “Storytelling as Artistic Intervention and Cultural Critique: Engaging with Decoloniality in the Inter-Asian Contexts.” Telling Tales: The Stories We Make and the Stories that Make Us. The Center for Artistic Research (CDAR) of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 and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TECO).  Webinar. July 30-31. 
  9. 2021 “How do we as academics respond to contemporary societies’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Women’s Club. 4 April. Zoom.  
  10. 2021 文化研究年會主題演講:〈社群已死?從疫情症候群談傳染性結構〉。台藝大。2021年3月7日 
  11. 2019 TRCCS (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Lecture Series at UCLA
    • Aestheticization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 versus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On the Artistic Intervention by Xu Bing and Chen Chieh-Jen." A TRCCS Lecture on Chinese Studies Series at UCLA. October 23-24, 2019.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 "The Making of Unequal Citizenship in Southeast Asia: Trans-Lo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Studies." A TRCCS Lecture on Chinese Studies Series at UCLA. October 23-24, 2019.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12. 2019 Keynote Speech:"Cultural Trauma and the Making of Unequal Citizenship: A proposal for Trans-Local & Inter-Asian Critical Research Model." Innov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Proceedings. ISBN: 978-0-9945391-4-4. Ton Duc Thang University, Ho Chi Minh City,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4-5 October 2019.  
  13. 2017 主題演講 Keynote Speech: “Forms of Life in the Age of Neoliberalism: Biopolitics, Logistics and Civic Exclusion.” The Twelfth Quadrennial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ference.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Dec. 5, 2017.
  14. 2017 講座系列:台灣講座,印度德里大學東亞所,2017年8月17日~2017年8月31日。
    • Pax Sinica and the Lure of Confucianism: Coloniality of Epistemolog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order Thinking
    • Taiwan Condition I: Niche for Observation or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 Taiwan Condition II: Civic Society and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
  15. 2017     “Erasure or Passage in the Shared Community? The Power of Culture in the Age of Neoliberalism,” Symposium: Revisiting the Power of Culture, Cultural Typhoon, June 23. Tokyo, Japan.
  16. 2016    “Coloniality of Epistemolog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order Thinking: Contemporary Aporia in East Asia.” Imagin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Civil Society from East Asia. Tokyo University, Tokyo, Japan. September 8-11.
  17. 2016    “Internal Colonization and Affective Regime: Re-considering Border Thinking and Immanent Critique.” European Philosophies and Decolonization of the Thought. Toulouse University, France. Aug. 24-27. 
  18. 2016    “Globalization and the Apparatus of Area Partitions in East Asia: The Problematic Location of Taiwan—the Aporia and its Exit.” The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 and Anthropological Difference: Beyond the Modern Regime of Translation. Cornell East Asia Program (EAP),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lying Un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FUTH). Ithaca, USA. July 10-14.
  19. 2016 講座: “Coloniality of Epistemolog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order Thinking: Contemporary Aporia in East Asia.” Imagin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Civil Society from East Asia. Tokyo University, Tokyo, Japan. September 8-11, 2016.
  20. 2015    “Transculturality as Semiotic-Discursive Syncretism: Historicization and Internal Critique.” The Transcultural Turn: New Approaches to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Dec. 3-4. 
  21. 2015    “The Recent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as Religion and its Limits,” 2015 Asian Culture Complex Vision Forum, Gwangju, Korea. April 2-5.
  22. 2015    “What is China—a point of view from Taiwan.” Symposium on “What is China.” HKBU & HKU, March 23-24.  
  23. 2014. 主題演講: “The Post-1989 East Asian Border Issues and the Project of Radical Democratization.” 201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le Crises and Sustainable Social Integ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韓國首爾,中央大學。February 21 – 22, 2014.
  24. 2014. 講座: “Cultural Studies and Taiwan Conditions ” 韓國首爾,中央大學。February 19, 2014.
  25. 2013. 講座:〈「心的治理」與倫理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梁啟超所介入的歷史時刻與主觀位置〉。香港中文大學。Dec. 2, 2013.
  26. 2013. 連續講座三場。日本東京大學哲學中心(UTCP),Nov. 15-21, 2013.
  27. 2013. 講座:“The Economy or the Politics of the Void? The Question of Inoperativity in  Giogior Agamben and Zhang Taiyan.”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文化研究中心,2013.10.10~2013.10.18。
  28. 2012   講座:「論洪席耶與巴迪烏關於政治主體性的歧義」。2012年4月24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29. 2012   講座:〈「計算為一」與「一分為二」〉。2012年4月23日。北京:人民大學。
  30. 2012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高等研究所專題系列講座6場:「台灣狀況:主體感受體系與多重歷史決定」。2012年3月16日-4月5日。北京。
  31. 2012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既哲學系講座2場:「從不同到同一」,「『計算為一』與『一分為二』:論洪席耶與巴迪烏關於政治主體性的歧義」,2012年3月27日,3月28日。南京:南京大學。
  32. 2011     四川大學講座系列:(I)“符号、展演、症状式阅读:历史的精神分析式探问”,(II)故宫博物院与超现实拼贴:文字中的视觉对象,(III)總結: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方法論與問題意識。四川大學,成都,四川,中國。2011年4月18,19,25。
  33. 2011     西南交通大學講座:“皮膚移植術:吳天章及其同時代”,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四川,中國。2011年4月19。
  34. 2011     A4當代藝術中心講座:“症狀-賤斥-恐懼:另一種觀看方式──陳界仁的問題”。A4當代藝術中心。 成都,四川,中國。2011年4月24。
  35. 2011     千高原藝術空間講座:“心”的倫理語話秩序與譚嗣同/王國維的批判倫理。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四川,中國。2011年4月24。
  36. 2011     AAS圓桌論壇:“Asia as a Problem in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2011 AAS-ICAS Joint Conference, Honolulu, the Hawaii Convention Center, March 31–April 3, 2011. With Naoki Sakai, Rada Ivekovic, Jiehyun Lym, Charles Armstrong.
  37. 2010 講座:<1895事件後的倫理斷裂與重構>,上海: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重點學科與文化研究系,2010年1月19日。
  38. 2009 講座: “Translated Feminisms: China and Elsewhere.” Columbia University. November 13-14, 2009
  39. 2007 講座: “Visual Logic of Ethos and the Un-heimlich in the Case of Taiwan,” Summer University «Culture and Politics», 2 – 8 September, 2007; Chilhac Auvergne, France.
  40. 2007 講座: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暑期研討班授課,中國上海大學,2007.6.19-23.
  41. 2007 講座: “Wu Tianzha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nheimlich,” Graduate Program of Drama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SA.  April 12, 2007.
  42. 2006 講座: “Memory, Memorialization, and the Exhibition of Horror: Institutions of Terror and Exclusion,” Pacific Modernities: Museum Culture and Civic Engagement,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MOCA), Los Angeles,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arch 10-11, 2006.
  43. 2005 講座: “Modernist Hegemony Immanent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Politics: On the Politics of Psyche,” 2 lectures, at Hanyang University, Soeul, Korea. November 28-29, 2005.  
  44. 2005 邀請講座: “20th Century Taiwan: Taiwan Identity Problems,” 五場講座,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東亞研究中心。October 31—November 4,2005. http://fareast.ff.cuni.cz/lectures/speclectures.html#nextlecture
     

國際研討會(76)

1. 2022 論文:“Critical Genealogy of the Forced Migratory Labor in the Asian Mediterranean Sea: Trajectory, Logistic, and a Few Halting Points Today.” Seventh Annual Research & Orientation Workshop on Global Protection of Refugees and Migrants. Nov. 14-19, 2022. Kolkata, India.
2. 2022 論文:〈佛洛伊德、巴禮巴與「公民性」的悖論:政治拓撲學的曖昧性〉。《艾蒂安·巴禮巴的政治哲學》。國立中山大學。5 月 27 日。
3. 2022 論文〈從「一分為二」出發,重新思考中國古典思想中的共生思維:再論方以智的一分為二與唯物辯證〉,《「漢學之島」與「共生哲學」:跨文化國際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2022 年 7 月 7~9 日。
4. 2021 Webinar: “Logistics of Maritime Capitalism: Flags of Convenience and the Statelessness at Sea.” 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26-30 July. 
5. 2020 Webinar: “Contagious Colonial Design: A New Wave of Nationalization and the Local Divide,” Contagion Design: Labour, Economy, Habits, Data. Institute for Culture and Society,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Oct. 22, 2020.
6. 2020 Webinar: “Global Governance + Global Civil War: What Comes After the Lockdown?” CHCI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2020-2021: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September 22, 2020.
7. 2019 論文: “Legal Production of Unequal Citizenship and the Logistics of Neoliberal Slavery.” 2019 AAS-in-Asia: Asia on the Ris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4, 2019.
8. 2019 論文:"Cultural Trauma and the Making of Unequal Citizenship: The Case of the 30 September Movement and the 1965-66 Genocide in Indonesia." Cultural Interventions: 2019 CHCI Annual Meeting,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June 19-23, 2019.
9. Liu, Joyce C.H. (2019)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Local Impacts: China-led BRI in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and Strategic Impa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Central Eastern Europe,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rch 20-21, 2019. Palacký University in Olomouc, Czech Republic. 
10. 2018 論文:”The Question of Unequal Citizens and the Logistics of the Neoliberal Slavery.“ 5th MMC Regional Conference: Foreign Workers, Marriage Migrants and Displaced Persons: Understanding the Many Facets of Migration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Social Research (IPSR), Mahidol University, Nakhon Pathom, Thailand. November 8– 9, 2018.
11. 2018 論文:The Question of Epistemic Reorientation: What Would Happen When the Orient Becomes Tianxia?” Orient, Orientation, Disorientation. September 3-6, 2018. Galatasaray University, Istanbul.
12. 2018 論文: “Southeast Asian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Question of Unequal Citizenship: The Logistics of the Apparatus of Neoliberal Slavery.” 2018 AAS-in-Asia.Delhi, India. July 6-7, 2018.
13. 2018 論文:“Southeast Asia Migration as a Sour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What is Southeast Asia: Exploring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7th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ymposium 2018. March 21-23. Jakarta, Indonesia.
14. 2018 論文:“Neolibe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Question of Unequal Citizenship.”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after Globalization. February 23-24. Chung-Ang University, South Korea.
15. 2017 Forum: “Artistic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Critique: Social Art, Locality and Tourism.” Jiju Biennale 2017. Oct. 20-21, 2017. Jeju, Korea.
16. 2017 Consortium for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 年會:南非開普敦,2017 年 8 月 8 日~2017 年 8 月 15 日.
17. 2017 “Erasure or Passage in the Shared Community? The Power of Culture in the Age of Neoliberalism,” Symposium: Revisiting the Power of Culture, Cultural Typhoon, June 23, 2017. Tokyo, Japan.
18. 2016 論文:〈「一分為二」:從「一分為二」的文本跨語境轉移談「情」的主觀機制〉,《情生驛動: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6 年 12 月 22-23 日。
19. 2016 論文:〈知識型的內部殖民與解殖:重探儒家的天人合一與自我創造性轉化〉,「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of Language, Language of Power: Where Concepts Meet Political History)。台北:政治大學,2016 年 11 月 18日~19 日。
20. 2016 論文: “Internal Colonization and Affective Regime: Re-considering Border Thinking and Immanent Critique.” European Philosophies and Decolonization of the Thought. Toulouse University, France. Aug. 24-27, 2016.
21. 2015 論文:“Transculturality as Semiotic-Discursive Syncretism: Historicization and Internal Critique.” The Transcultural Turn: New Approaches to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跨文化轉向:中國文哲研究的前景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15 年 12 月 3 日-4 日。
22. 2015 論文:〈中國傳統思想的兩種政治範式:外儒內法與批判改制〉,《政治主體-主體政治:第二屆兩岸社會批判理論論壇》。台灣:國立交通大學。2015 年11 月 20 日-22 日
23. 2015 論文: “Confucianism and its Limits: Wherefrom the Emancipatory Epistemolo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centerings: The Souths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s of a common world. Fondation Calouste Gulbenkian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Paris. Paris, November 26-28, 2015.
24. 2015 論文: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vis-a-vis the Rise of Pax Sinica: How to Think the Logic of Equality?” The Repressed Republic? China in the Light of its Revolutions.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Frankfurt/Main, July 11-12, 2015 
25. 2015 論文: “The Recent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as Religion and its Limits,” 2015 Asian Culture Complex Vision Forum, Gwangju, Korea. April 2-5, 2015.
26. 2015 論文: 〈何為中國──從台灣的位置思考〉,Symposium on “What is China.”HKBU & HKU, March 23-24, 2015.
27. 2014 論文:〈儒法鬥爭與合理內核的轉移:從儒法辯證到章太炎的法家史觀〉,《重返「儒法鬥爭」:當代文學研究工作坊》,重慶: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2014 年 12 月 6 日~7 日。
28. 2014 論文: “The Power of Form: From the Forms of Life to the Political Uses of the Bod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al Uses of the Bodies. 2014.08.25-30. DIAGONAL Network: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Network of Critical Thought. Iciet-ailleurs: Association pour une Philosophie Nomade. The Public University of Tirana, Albania.
29. 2014 論文:〈勢與形──從死亡形式到生命形式〉,形式─生命。台北:台北師範大學,2014.06.23.
30. 2014 論文:〈生命形式與經濟治理:阿岡本與朱利安關於潛勢的不同詮釋〉,南京大學《第一屆海峽兩岸社會批判理論論壇》,中國大陸南京,2014.4.26-27。
31. 2013. 論文:〈勢與法的政治性悖論:朱利安的問題〉,《心與 Nation:反思東亞地區的現代經驗》工作坊。日本東京大學哲學中心(UTCP),Nov. 16, 2013.
32. 2013. 論文:〈勢與法的政治性悖論: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問題〉,《間與勢: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對中國思想的詮釋》工作坊。中研院文哲所。2013 年11 月 7─8 日。
33. 2013. 論文:“The Translatability and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the Law of Life: Liang Qichao versus Zhang Taiyan,”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ina-related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nberg. Germany. July 20, 2013. 
34. 2013. “The Economy or the Politics of the Void? The Question of Inoperativity in Giogior Agamben and Zhang Taiyan.” Except Asia: Agamben’s Work in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Taipei: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June 25-27, 2013.
35. 2012 論文:〈巴迪烏閱讀張世英(閱讀黑格爾):辯證法的迴路〉《辯證法的傳統:西方與東方》學術會議, 2012 年 11 月 27─28 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6. 2012 論文:〈法與生命的悖論: 論章太炎的政治性與批判史觀〉《章太炎思想世界的新開掘》學術會議,2012 年 11 月 10-11 日。北京:人民大學。
37. 2012 論文:〈「一分為二」:重探矛盾論以及歷史發生學的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與文化轉型:多種思潮的互動與對話學術研討會》,2012 年 7 月 8-10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8. 2012 論文: 〈「一分為二」,或是冷戰結構內部化:重探矛盾論以及歷史發生學的問題〉,《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2012 年 6 月 20 至 22 日。南港:中央研究院。
39. 2012 論文: “One Divides into Two”, Marxism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ne 6-9, 2012.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 Chu, Taiwan.
40. 2012 論文: “Global Flux, Local Resistance and the Over-determination of the Divide”,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Still Compare?: World Literature, “New Area Studies,” and Transcultural Critique》,2012 年 5 月 7 日。中研院。南港。
41. 2011 論文:“The Taiwan Question: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 Border,” European-East Asian Critical Border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University of Warwick , UK. 5-6 September, 2011.
42. 2011 論文:“The Taiwan Question: Demilitarized Borders Intervened, Inverted and Displaced,” Borders, Displacements and Creation. Questioning the Contemporary, co-sponsored by Porto Universit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nd Paris VIIIth. Aug. –September , 2011.
43. 2010 論文:<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台灣文學感性結構的理論性重探>,《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2010 年 11 月 9-20 日。 
44. 2009 論文: “The count of psyche: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and ethico-economic in early moder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Questions on Modernity. Hsin Chu. Chiao Tung University. 2009.6.24-28.
45. 2008 論文:“The Translation of Ethics and the Question of Subjectivation: The Case of Wang Guowei,” China and its Other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England, Saturday 28th – Sunday 29th June 2008
46. 2008 論文:“Force of Psyche: Electricity or Void? Re-examination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Force of Psyche in Late Qing China,” Lacan in Context: Psychoanalysi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2-24 May 2008
47. 2007 論文:“Logics of Ethos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Unheimlich: Re-treating the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Post-Martial Law Taiwan,”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207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IACS) Shanghai Conference. June 16-18, 2007.
48. Ethos vs. the technique of Unheimlich: Visual Politics by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s Of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Scenes and Visions: Approaches to 20th-Century Chinese Visu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avidson Conference Center, April 6-7, 2007.
49. 2006 論文:“Psyche Force and its Betrayals: Re-treating Tan Sitong’s Translation of Psyche” LA CHINE ET L’AUTRE : MEDIATIONS CULTURELLES ENTRE LA CHINE ET L’OCCIDENT A L’EPOQUE MODERN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Paris (France), 7 et 8 decembre 2006.
50. 2006 論文:〈丰其蔀,日中見斗:重探譚嗣同的心力觀〉發表於「現代主義與翻譯」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5..2;英文版本發表於「翻譯與『世/釋界』的意義」國際研討會(淡江大學,2006 年 6 月 16、17、18 日)。
51. 2005 論文:〈正變之分與「心的治理」:以《東方雜誌》杜亞泉之論述為例〉,「比較現代主義:帝國、美學與歷史」國際學術討論會,2005 年 8 月 3-6 日,清華大學,北京(“Comparative Modernisms: Empire, Aesthetics, and Histor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ugust 3-6, 2005)。
52. 2005 論文:〈心的翻譯與頹廢意識:現代性的文化翻譯與知識混成〉,「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研討會(“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since the Late Ming”),日本愛知縣立大學,2005 年 7 月 26-28 日。
53. 2005 論文: “The Norm vs. the Altered State: A Biologicalized Phobic Structure,” Pólemos, Stásis: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nd Paris the 3rd University, Yilan, Taiwan, 2005 年 6 月 24-27
54. 2004 論文:〈台灣三0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臺灣文學研究新途徑」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國科會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雙邊會議。8-9 November 2004, Ruhr 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55. 2004 論文: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of the Decaden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30s in Taiwan,”「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研究現況及海外的接受狀況」,主辦單位: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2004 年 11 月 2-4 日
56. 2004 論文: “Do You Want to Cleanse Your Heart and Change an Identity? Immanentism and the Psyche Politics in Colonial Taiwan,” The Question of “Asia” In the New Global Order, John Hope Franklin Center, Asian/ 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uke University, U.S.A. October 1-2, 2004.
57. 2004 論文:〈「心」的翻譯與頹廢意識〉,「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研討會(“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since the Late Ming”)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北:烏來:2004 年 7 月 9、10 日
58. 2004 論文:“Roundtable Discussion: Strange Weather and Glocal Responses,” Some Like It Hot, Others don’t: Embodiment of Glocal Knowledge. The Ninth Quadr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une 18-20, 2004.
59. 2003 論文:〈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心」的改造與精神的形式〉,「二十世紀台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 年 10 月 18-19 日。
60. 2001 論文:〈前衛、頹廢與國家形式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進步刊物插圖所呈現的視覺矛盾,以中期創造社為例〉。先後發表於「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一六○○迄今」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思想史組,二○○一年五月31日至六月1日,以及 Association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iennial ConferenceACCL雙年會,上海復旦大學,二○○一年六月15日至六月17日。
61. 2000 論文: “The Gaze of Revolt: Chen Chieh-Jen’s historical images and his aesthetic of horror.” CULTURAL DILEMMAS DURING TRANSITIONS. WARSAW.「變遷社會文化困境」 INSTITUTE OF LITERA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WARSAW;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PEI . 15-17 OCTOBER 2000.
62. 2000 論文:"China as the Sign of Dif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ic and Literary Texts." Diasporas of Mind / Dilemmas of Culture / Diverging Identities: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Wesminster, 21-23 January 2000.
63. 1999 論文:<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暴力書寫談起>,發表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1999年11月12-14日。
64. 1999 論文:“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erverse: Schizoanalysis and the Taiwanese Perverse Poetics 1931-1937”,發表於第八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台北:淡江大學,1999年8月28-29日‧
65. 1999 論文:<變異之惡的必要:中國/台灣1931~1937>,發表於AACC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與維也納大學Vienna University 合辦之會議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nter-Continental Perspectives。維也納-薩爾茲堡,1999年6月。
66. 1998 論文:〈台灣現代文學中對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運動:談詹冰、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際遇〉《台灣文學研討會》文建會委辦,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協會承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辦,紐約:一九九八年四月29日~五月2日。
67. 1997 論文:〈動力之河與生命圖像:台灣當代舞蹈劇場中的宗教意象與女符號神〉《宗教與劇場:劇場、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十月17日~19日。
68. 1997 論文: "Techniques of Distortion by Ellipsis: Silenced and Dismembered Memories in Modern Taiwanese Surrealist Literature" (省略扭曲法:台灣現當代超現實文學中被消音肢解的記憶)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Leiden:八月16日~22日。
69. 1997 論文:〈台灣現代運動中超現實脈絡的日本淵源:談林亨泰的知性美學與歷史批判 〉The 1st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東亞細亞比較文學國際學術大會》韓國:一九九七年六月20日~21日。
70. 1996 論文:〈The Hybridized Identities o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heatrical Stage: Wang Qimei, Stanley Lai, and Lin Huaimin 〉【ASPAC 1996/A Reg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Studies on the Pacific Coast】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Alberta, Canada,六月21-23日。
71. 1996 論文:"Palace Museum vs. Surrealist Collage: Two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Taiwanese Ekphrasis Poetry" (〈故宮/超現實拼貼:台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再現模式〉)【後現代中國:世界鏡透視下的中國文學】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會(AACC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第五屆國際會議,美國喬治亞大學,四月19-21日。
72. 1995 論文:「考克多、高達與格林那威電影中文字文本的移調」。瑞典倫德大學主辦「跨藝術研究:從新的角度出發」國際學術研討會。五月十五日至十九日。瑞典。
73. 1994- 論文:"Voices of Difference and the Multiplicity of Subjectivity in Hector Berlioz's Les Troyens"。美國紐約大學主辦「女性‧形象‧文本」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on Woman, Image, Text. held by SUNY at Binghamton, New York, April 14-15 1994.
74. 1991 論文:"Trajectory versus Orbit: The Temporal Armature in Daniel Deronda and Hung-lou Meng"。「第十三屆國際比較文學年會暨研討會」ICLA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Tokyo. Aug. 1991.日本,東京 Aug. 1991. 
75. 1990 論文:"The Dialectics Between the Musical Form and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odard's Prenon Carmen."「第三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暨研討會」。 the Third Congress of CCLA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中國,貴陽 China, July 1990. 
76. 1988 論文:"The Doubling of the Stone: The Motif of Double and the True Self in Hsiyu Chi and Hung-lou Meng." 「東西交匯:九0年代比較文學策略」。 East Meets Wes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rategies for the 90s, held b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國內研討會與邀請演講:58場】

1.    2021 演講:〈如何從藝術思考政治?從幾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談起〉。成功大學藝術重金暨藝術研究所。2021年12月15日。台南。
2.    2021 演講:〈從「公民政治」到「公民-政治」:一個政治拓撲學的思考路徑〉。文化研究學會。2021年12月11日。台北。
3.    2021 演講:〈從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出發:談文化心態史的視覺詮釋〉,成功大學,深耕台灣藝術人文系列講座:台灣美術史研究專題(二)。2021年6月11日。
4.    2021 演講:〈「一分為二」的方法論:重返章太炎的「譏上辯古易常」〉,暨南大學。2021年3月3日。
5.    2021 文化研究年會主題演講:〈社群已死?從疫情症候群談傳染性結構〉。台藝大。2021年3月7日。
6.    2020 演講:〈譏上變古易常:從《齊物論釋》談章太炎思想中的批判史觀與政治性〉,中研院文哲所。2020年6月10日。
7.    2014 論文:〈文化混成與唯物辯證:朝向跨文化哲學的理論思考〉,「跨文化理論工作坊」,南港:中研院文哲所,2014年11月21日。
8.    2014 論文:〈勢與形──從死亡形式到生命形式〉,「生命.形式」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2014年6月23日。
9.    2013 演講:〈如何思考晚清思想的政治性?--從梁啟超與章太炎談起〉,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現代中國的形塑」計畫--「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研究團隊。「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計畫系列講座之十五暨第二次「身體、國體、文體」工作坊。2013年6月17日。
10.    2012 演講:〈物的世界:從文學的視覺性談起〉,花蓮: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2012年12月5日。
11.    2011 演講:<倫理拓樸學─論倫理主體的話語結構以及王國維的批判倫理>,高雄:中山大學,2011年12月13日
12.    2010 演講:〈心之拓樸:一種方法論的探索〉,台南: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2010年12月28日。
13.    2010 論文:<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台灣文學感性結構的理論性重探>,《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2010年11月9-20日。  
14.    2010 論文:<莊子與「無」的基進政治性:從畢來德的「機制」(régime)概念開始談起>,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7月4日。
15.    2010 演講:<物的邏輯:視覺化的對象與主體之出現>,台北:陽明大學。2010年5月31日。
16.    2010 演講:<從佛洛伊德舞台上的受虐快感到文字的表演性>,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講座春季班。
17.    2010 演講:<詩(古典的,現代的)之肉身化隱喻與主體位置--從拉岡與克莉絲蒂娃開始談起>,《隱喻.抒情與敍事.觀看─中文學門的跨域整合研習營》。嘉義:中正大學,2010年4月10-11日。
18.    2010 演講:<世界-觀看-感受:主觀經驗與話語模式,從晚清幾個例子談起>,《抒情,敘事與歷史魅影--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習營》。埔里:暨南大學,2010年1月28-30日。
19.    2009 演講:<文化拓樸學的精神分析詮釋:從比較文學轉向(中國)現代性的批判性重探>,花蓮:東華大學,2009年5月22日。
20.    2009 演講:<藝術與文化的交會處:詮釋角度的重新思考>,花蓮:慈濟大學,2009年5月22日。
21.    2009 演講:<計算為一與發生之力:政治性的拓樸環節>,台北:台師大,2009年3月30日。 
22.    2008 演講:<發生與消失中的城市:2008台北雙年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11.22。
23.    2008 主題演講:<影像的倫理邏輯與政治性空間:杭席耶與儂曦的影像理論>,第十六屆全國英美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與視覺藝術,宜蘭大學,2008年10月25日。
24.    2008 演講:<二十世紀與當代:有關內部視野、世界與主體位置的在地思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08年5月2日。
25.    2008 演講:<觀者在何處觀看?為何被觸動?──回應Dr. Daniel Widlöcher的文章>,《精神分析與藝術》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聯合主辦。2008年4月25日。
26.    2007 論文:<倫理翻譯與視野置換:王國維問題初探>,中研院文哲所,2007.12.3-4.
27.    2007 演講:〈精神分析與台灣文學研究〉,台灣文學跨領域研究工作坊。台中:中興大學。2007年7月9日。
28.    2007 演講:〈寫詩、譯詩、詩論:與住校詩人陳黎談詩〉,國立暨南大學,埔里,2007年5月14日。
29.    200 演講:〈重探後解嚴與後八九的藝術狀況〉,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07年5月13日。
30.    2007 講座:〈藝術、倫理、政治:一個理論性的探討〉,〈影像與歷史詮釋:當代議題〉,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卓越計畫大師講座,2007年4月18日。
31.    2006 論文:〈丰其蔀,日中見斗:重探譚嗣同的心力觀〉發表於「現代主義與翻譯」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5..2;英文版本發表於「翻譯與『世/釋界』的意義」國際研討會(淡江大學,2006年6月16、17、18日)。
32.    2005 論文:〈一與多之間:李春生問題〉,「跨領域的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5。
33.    2005 論文:〈克莉絲蒂娃的政治倫理與「真的真實」〉,「真實與倫理之間: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學術研討會」,交通大學,2005年3月5、6日。
34.    2004 論文:〈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或者,如何從「台灣文學」看世界/文學,「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2004年7月15、16、17日。
35.    2004 論文:〈「心」的翻譯與頹廢意識〉,「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研討會(“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ntext: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since the Late Ming”)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北:烏來:2004年7月9、10日
36.    2004 演講:〈心的法則〉,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2004年5月24日。
37.    2004 導覽:〈出神入畫──當代華人攝影展〉,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年4月23日。
38.    2004 演講:〈陳界仁之後:有關創傷影像的一些想法〉,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4年1月5日。
39.    2004 邀請引言:〈本土化脈絡下的國際化? -- 談學術評鑑〉,文化研究學會年會,2004年1月4日。東吳大學。
40.    2003 論文:〈心的翻譯:廚川白村與中國/台灣現代性的實體化論述〉,「文學與傳播科際整合: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3年11月6、7日。
41.    2003 演講:〈文化研究與文化理論:從兩門課程的設計開始談起〉,東華大學英語系及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所,2003年11月7日。
42.    2003 論文:<台灣文學與文化:現代性的幾種面貌>,「通識文學教學研習營」,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3年8月18-22日。
43.    2002 邀請引言:〈歷史書寫的斷裂與修補:評林瑞明「兩種台灣文學史 ── 台灣vs.中國」〉「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成功大學。2002年11月22、23、24日。
44.    2002 邀請引言:〈文化研究論壇-邁向文化研究的類學門對於學科訓練的挑戰──精神分析〉。「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A Symposium」研討會。文化研究學會與清華大學社會所主辦。二00二年一月9日。
45.    2001 論文:〈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台灣現代主義的關聯〉,發表於「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二○○一年六月二日至三日。
46.    2001 論文:〈災難圖像與歷史肢解︰ 從台灣當代前衛藝術家陳界仁的『現代化』詮釋計畫談起〉。發表於第二十五屆中華民國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1年5月19日~20日。
47.    2001 論文:〈文化研究與台灣狀況〉。發表於【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溪頭:台灣大學外文系與國科會人文處主辦。2001年5月8日。
48.    2000 邀請引言︰<英美文學研究的再省思>。【台灣的英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與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合辦﹐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三十一日。
49.    2000 邀請引言︰<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以及研究問題的產生>。發表於第24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符號與意義的跨時空旅行】中央大學英文系與比較文學學會合辦︰八十九年五月二十至二十一日
50.    1999 論文:<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的展演與變異>。【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1999年12月17日/18日。
51.    1997 論文:〈燈塔、鞦韆與子音:論陳黎詩中的花蓮想像與邊緣書寫〉《發現花蓮文學 研討會》花蓮文化中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52.    1997 論文:〈動力之河與生命圖像:台灣當代舞蹈劇場中的宗教意象與女符號神〉《宗教與劇場:劇場、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十月17日~19日。
53.    1996 論文: "The Gaze and the Glance: Two Mode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odern Taiwanese Ekphrasis Poetry" (〈凝視/瞥見:台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建構模式〉)【Global/Local: Cross-Cultural Studies】台北,六月8-9日。
54.    1996 邀請引言:〈英美文學(史)課程的重新規劃與實施〉英美文學教學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四月29日。
55.    1995 論文:「不一樣的玫瑰故事:《紅玫瑰白玫瑰》顛覆文字的政治策略」。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主辦單位: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視覺傳播藝術協會,輔大影像傳播學系。台北,九月十日至十六日。
56.    1993 論文:「受難劇的激情:大眾傳播、電影工業與文化批判」。「第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年會暨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 May 1993。
57.    1991 論文:「《戰爭安魂曲》中的互文、對位與文化詮釋」。「第四屆全國英美文學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Oct. 1991. 
58.    1989 論文:「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對立的文化象徵」。「第十三屆中國比較文學年會暨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 April 1989.

【籌劃國際學術會議及工作坊: 28場】 

1. 2023 ACS Institute: De-Colon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ugust 10~14. Hsinchu. Taiwan.
2. 2022 Margins at the Inter-Asian Societies: Transit Asia Media Lab Lecture Series, March 30, April 11, April 25, May 2, May 9. Webinars. 
3. 2021 Webinar: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26-30 July. 
4. 2020 Webinar Series: CHCI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2020-2021: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5. 2019 CHCI-Mellon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nd Pre-Institute Planning Meeting, Kuala Lumpur, Malaysia, 5-8 December 2019
6. 2019 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020 CHCI-Mellon 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1st Pre-Institute Meeting,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April 19-20, 2019.
7. 2018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工作坊。Where the People Are … Workshop on People’s Theatre in Inter-Asian Society.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d,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December 14-15, 2018.
8. 2018 Decoding Cold War Knowledge Production, Facing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 July 9-13, 2018. Hsinchu, Taiwan.
9. 2017 藝術介入與社會批判:亞際知識對話 Artistic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Critique. NCTU, Taiwan. December 8-10, 2018.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10. 2017 Conflict, Justice and Decoloinzation Lecture and Workshop Series II: Paradigm Shift of the Colonial-Imperial Order and the Aporia of Human Sciences. May 31-June 3, 2017.
11. 2017 Conflict, Justice and Decoloinzation Lecture and Workshop Series I: The Legacies of Pax Americana and the Remnants of American Coloinial-Empire. May 12, 2017.
12. 2017 Winter Camp: Conflict and Justice: Precarious Bodies in Inter-Asia Societies. UST & NCTU.
13. 2016 Colonial Unconscious and Decolonizing Philosophy. Agent & Toulouse, France.
14. 2016 Winter Camp: De-Coding the Cold War and Facing Contemporary Societies. UST & NCTU. 
15. 2015 Transnational Network for Critical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UST & NCTU. June 2015.
16.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al Uses of the Bodies. 2014.08.25-30. DIAGONAL Network: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Network of Critical Thought. Ici-et-ailleurs: Association pour une Philosophie Nomade. The Public University of Tirana, Albania.
17.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rxisms in East Asia, June 6-9, 2012. NCTU, Taiwan.
18.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uropean - East Asian Critical Border Studies,” cosponsored by Warwick University &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5-6 September, 2011. 
19.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rders, Displacements and Creation. Questioning the Contemporary,” co-sponsored by Porto Universit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nd Paris VIIIth. 29 August – 4 September, 2011. 
20. 2009《生命政治、倫理、主體化:現代性問題》,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主辦,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合辦。2009.6.24-28
21. 2009 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訪台系列演講:中山大學哲學所、交通大學社文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以及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9.11.15-27.
22. 2008 子安宣邦系列講座:「亞洲作為方法」系列講座。新竹。交通大學。2008.4.8-9.
23. 2007《文化與政治》«Culture and Politics»,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主辦,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辦. Chilhac Auvergne, France. September 2 – 8, 2007.
24. 2005《真實與倫理之間: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研討會》。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興文化研究中心主辦。2005.3.5-6.
25. 2002「視覺文化國際營」國科會主辦,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暨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承辦。主要講者:Nancy Armstrong, Rey Chow, Meaghan Morris, Naoki Sakai, Homi Bhabha, Gayatri Spivak. 新竹。交通大學。2002.6.17-27.
26. 1999《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主辦。輔仁大學。1999.12.9.
27. 1998《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合辦.1998.5.22-23.
28. 1998──籌劃會議:【台灣文學研討會】《台灣文學研討會》文建會委辦,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協會承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協辦,紐約:一九九八年四月29日~五月2日。

主要教授課程

【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
共同體如何成為一個問題?(2021 春)
治理技術重探:感知、物流與基礎建設(2020春)
邊界政治與論述構成(2019春)
政治-藝術-行動:共同體的難題(2018春)
殖民邊界政治與藝術思想介入(2017春)
資本、殖民與種族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以及東亞社會(2016春)
共產主義理念:政治、藝術與思想(2015春)
法與勢:激進政治思想探源(2014春)
唯物辯證與交換邏輯:當代問題(2013春)
政治與美學:阿岡本與洪席耶專題(2012秋)
佛洛伊德與當代文化理論 (2011 秋)
Seminar on Badiou and Ranciere (2011 春)
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 (2008秋)
拉岡與巴迪烏:真理、他者、對象 (2007秋)
克莉絲蒂娃專題I:符號、文本、政治 (2004秋)
文化他者的問題 (2004春) 
文化研究概論 (2003秋) 
文化理論專題:神聖與賤斥 (2003秋) 
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認同與主體性 (2002秋)
文化研究概論 (2002) 
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導論(2001)
克莉絲特娃專題 (2000)
妄想與歇斯底里:中國三十年代電影論述中的集體想像與壓抑 (1999)
精神分析與文化符號 (1998)
 

【台灣/中國現代性研究】
東亞現代性專題:主體與「無」之政治與美學(2010秋) 
東亞現代性:政治與倫理 (2009秋)
亞洲現代性專題:主體拓樸學 (2008春)
亞洲現代性專題:美學與倫理 (2006秋)
Taiwan Popular Culture: Unit II—Identity Issues (2006 Fall)
亞洲現代性專題:政治性重探 (2006春)
現代性與文化翻譯 (2004 秋) 
皇民化運動與現代性主體 (2003)
台灣文化與殖民現代性 (2002)
台灣文學史:二○年代到六○年代 (2000)
台灣文學史: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 (2000)
台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 (1999)
台灣文學史專題研究 (1998)
 

【跨藝術研究】
視覺理論專題:記憶、書寫與表演 (2007春) 
視覺理論專題:慾望、權力與他者 (2005秋)
視覺批判理 (2002)
現代主義與現代性:東方與西方 (2001) 
視覺理論 (1999)
視覺文化與歷史詮釋 (2000)
超現實主義文學與藝術 (1997)
後設電影與比較藝術 (1997)

論文指導

指導研究生獲獎紀錄|

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勵

2023 陳珮君《再製/復興 中華——臺灣中文學門的設置與衍生(1945-1987)》
2022 阮氏蘭欣 Nguyen Thi Lan Hanh Prostitution on Screen: Contradictory Portrayals of Prostitute Women in Contemporary Vietnamese Cinema (1986-present)
2021 陳怡文《帝國的第三條邊界:十八世紀初期大清的對外關係》
2018 蔡岳璋《文勝道至:〈莊子〉的當代解讀》
2014 唐慧宇《敝民的政治:從文化解殖到陳界仁的感性生產》
2012 關秀惠《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


論文指導|86

博士論文(28 篇) 

1. 2023 陳怡文。《大清之勢和邊界:十八世紀初期大清的對外關係》
2. 2023 Monika Verma (孟 妮 可). Hindutva Politics, Securitiz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es of Exclusion: The Daily Plight of Rohingyas in India 印 度 教 政 治、安全機制以及排 除 性 操 作:印 度 羅 興 亞 人的日常 困 境
3. 2023 Nguyen Thi Trang 阮氏庒. Vietnamese Indentured Labor Under the French Colonial Government: Labor Migration Apparatus In Asia-Pacific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Mid20th Century法國殖民政府統治下的越南契約勞工—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的亞太勞務移民機構
4. 2022 歐怡君:從底層的反叛到恐怖份子:印度納薩爾電影政治與社會研究(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5. 2021 Fernan Talamayan. Rodrigo Duterte and the Populist Vortex: Populism, Governmentality, and Propaganda in the Philippines 杜特蒂和民粹旋風: 菲律賓的民粹主義、治理術和宣傳策略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6. 2019 GOH Yi Yee 吳怡玉. Stratified National Minority: Contesting Identity of Tamil and Chinese in Malaysia.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7. 2019 蔡岳璋:《文勝道至:〈莊子〉的當代解讀》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8. 2019 Poonam Sharma. The Invisible Politicized Roles and Religious Disorganization of Bangladeshi and Nepali Migrants in West Bengal and Northeast India.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9. Farkhod Abdurakhmonov 馮耀昇. Peculiaritie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Democr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1991-2016)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0. 2018 陳克倫:《解嚴政治與冷戰美學:重探台灣小劇場運動(1986-1996)》(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1. 2017 Benjamin Francklin 傅嵐, The aporias of citizenship in the context and after the haitian Revolution (1791-1987): Popular struggles, emancipation and recognition (2017)(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2. 2017 唐慧宇: 《敝民的政治:從文化解殖到陳界仁的感性生產》 (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3. 2017 若遙 Francesca Pierini: Anglophone Popular Narratives of Italian Other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Orientalizing Southern Europe.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4. 2015 劉亮延:「戲比天大」的悖論:吳祖光與中國戲曲改革運動(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5. 2014 李威杰:English: Internal Partition: Satyajit Ray’s cinema in the light of Bengal Partition and the long Post-partition residual process(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6. 2014 林封良:「所有權」認識邏輯的畛域化-1920~1925 朱謙之思想重探(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7. 2014 方婉禎:美學的越境:東亞超現實主義的融會與轉化(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
18. 2013 關秀惠: 事件的美學政治:二二八展覽(1993-2007)、美術及其後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19. 2009 唐維敏: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文化運動、政經分析與電影實踐(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0. 2009 蔡祝青:譯本外的文本:清末民初中國閱讀視域下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1. 2009 許劍橋:會翻轉的舞台——游好彥舞作之中國元素與在地化的文化史意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22. 2007 張黎文: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3. 2007 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台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4. 2004 林伯欣:近代台灣美術與博物館形構:一個視覺文化史的探討(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5. 2004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6. 2004 蕭瑞莆:釋放/召喚禁錮的記憶:「受靈的憂鬱(Inspired Melancholy)」與德瑞克 賈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7. 2002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28. 2002 賀淑瑋:黑色幽默在中國:毛話語創傷與當代中國「我」說主體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碩士論文(58 篇)
1. 2023 李俊峰:《重訪異識 ——「快樂抗爭」的多重政治想像及其困境(2009-2014)》
2. 2023 余芬妮: 《「殺馬特」語義變遷史:中國城鎮化與中低層青少年另類自我想像實踐》
3. 2022 邱映哲:《用「愛」發電?試探微博盜版影劇發布群體》(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 2021 楊麗娟:《南向小尖兵?新住民子女政策的演變及其悖論》(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5. 2021. Sindisiwe Charity Nkosi. The State, Mining Capital, and Traditional Leaders: The Triad of Rural Land Dispossess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6. 2021 Hadeel S. Natsheh (蘇荷蒂): Zionist Polic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of Palestinian Jerusalemite (錫安主義政策及其對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人認同與公民身分之影響)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7. 2020 Claudia Halim (林思文):The Difficult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the Chinese Indonesians Encounter: The History,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印尼華人面對的困難族際關係:歷史、當代與未來)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8. 2020 Krystie Kun Ee Ng (吳君儀):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ve Art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Petaling Street Community Art Project and Pangrok Sulap as Case Studies. (馬來西亞當代協作藝術的政治:茨廠街藝術計畫與龐克搖滾舍為例) (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9. 2020 陳聖允:《由公民身分探討 2010-2019 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等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0. 2020 Beh Zhao Yen (馬兆園):The Sedition Act 1948: The Making of Race, Religion and Royalty in Postcolonial Malaysia. (煽動法令與馬來西亞後殖民社會產物:種族、宗教、皇室)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1. 2019 Hanne Van Regemortel 任漢娜. The White Men's Burden: The Role of Whiteness in Excluding the "Other" from Belgian Society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of Discourse. (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12. 2019 Jonathan S. Parhusip 貝納森, Negotiat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Runaway Indonesian 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3. 2019 羅逸晉:《存在之匱乏:論拉岡「慾望原因」之概念》The Lack of Being: Lacan's Concept of Objet a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4. 2019 許建聰:《香港八十年代的文化戀物:以梅艷芳現象為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5. 2018 王珞:《拆解國族共同體-從 1970 年代的抗日愛國電影談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6. 2018 游蕙任:《「規範性」到「解放性」的橫跨—〈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政治性再解讀》Between Normativeness and Emancipati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Music Politics in the Ruan Ji's "Sheng wu ai le lun"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7. 2018 周嘉欣:《移民社群:上緬甸華人的不平等公民與社會生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18. 2018 陳曉妮:《邊界的重構: 新馬邊境的跨國遷移勞動者與邊界空間》(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19. 2017 夏思禹: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拒斥與融合:以《新攝影》雜誌為中心(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0. 2017 Olena Vasylcukova, Constitutional Future of Taiwan: Current Dilemma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of Cross-Strait Gridlock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1. 2017 李宥榛:海峽的封閉與開放:1949 年後台灣海洋疆界的治理變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2. 2016 邱子珉:解構幸福: 從「小確幸」現象看台灣八零後世代的失權(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3. 2016 張智琦:殖民主義、冷戰經驗與烏托邦書寫:《倪匡衛斯理系列》的再現政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4. 2016 黃芝雲:資本主義範式之下的花蓮公路再生產—以 193 線拓寬案為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5. 2016 李豪善:離散與亞洲:蔡明亮電影的流行音樂與酷兒政治(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所碩士)
26. 2015 夏愷均:個體生存學:論戰後台灣外省人的生命政治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
27. 2015 陳伯毅:帝國與民族碰撞下的斯拉夫論述——俄羅斯的歷史與屠格涅夫的俄羅斯(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8. 2014 黃勤雯:想像新社會─近代工讀互助主義的發展與實踐 1919-1922(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29. 2014 黄丹:認識論之無法斷裂---以「階級」話語為軸線試論 1990 年後中國思想界的困境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0. 2013 Barkdull, Nicholas. 白洛克 :Imagining the Prostitute: A Genealogy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Power.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1. 2013 朱婷婷:京都學派「世界史」論述:以鈴木成高、西谷啟治為中心(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2. 2013 陳羿安:發現「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40-1970)(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3. 2013 龔祐吟:實相無相的禪宗實踐:妙天的思想內涵與相關議題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4. 2012 吳欣潔:現實邊緣下的私密‧見證:葉清芳攝影研究(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5. 2012 馮啟斌: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台灣為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6. 2012 楊祐羽:書寫快樂的功用:拉岡的邊界邏輯運算(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7. 2010 阮芸妍:中間物思想重彈——魯迅輸血中的主體問題研究(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8. 2010 吳佳玲:談「共同」的想像建構:從政論節目到諧仿節目「全民大悶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39. 2010 馬于婷:位於邊緣的思索:蘇旺伸繪畫中的政治性策略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0. 2010 沈士杰:「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1. 2010 張瑜珊:從邊緣到潮流—由「銀鈴會」作家討論跨越語言的一代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2. 2010 徐明瀚: 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3. 2009 梁書瑋:The Limit/Transgression: BAtaille with Lacan (國立清華大學外文研究所)
44. 2007 林筱綺:席薇亞·普拉斯與憂鬱書寫(東吳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
45. 2007 卓于琇: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1927-1937(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6. 2007 袁晉璇:身體的清潔與戒嚴:從 1946-1947 年台灣防疫案例以及語言模式談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7. 2006 陳盈璇: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8. 2006 徐意欣:離散文化的視覺思考:讀客籍女性藝術家謝鴻均的作品(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49. 2005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50. 2005 林封良:當你說「我們」的時候,你究竟是誰?-1945~1949 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51. 2004 李黛顰:十里洋場的漫遊者—上海新感覺派的都市書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52. 2001 王維資:十七世紀巫術恐慌中的心靈與社會 (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53. 1999 陳冠榮:閱讀安·布朗特書寫與繪畫中的互文性(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
54. 1998 簡瑞璧:傅柯與馬格利特符號理論研究(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
55. 1995 歐陽端端:前拉斐爾女性形象的設框與去框:約翰·傅敖斯《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讀畫式改寫(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
56. 1991 陳藝雲:文學中的畫境:維吉尼亞·吳爾芙《浪花》中文字與圖像的辯證(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
57. 1988 陳琇瑩:水意象再哈代小說歸鄉、戴絲姑娘中之表現(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
58. 1987 薛梅:內在世界 VS 外在世界:湯姆斯·哈代小說中「窗」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