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迷因:香港及其他地区的身体编码通讯
主持人:阳明交通大学文化研究国际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罗琇如
2019年将被标记为「示威/显示」(manifestation)的一年,以及Covid-19大流行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所谓的「政治病毒」起源于香港,催生了我所谓「模拟迷因」的原体,即在数码监控和审查不断加强的环境中发展出的具体通信和编码表达方式。从加泰罗尼亚的独立运动,泰国和印度的奶茶联盟,到世界各地的「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运动,示威者都在吸取香港分散化、网络化、无领导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中实体经验。这种抗议活动被广泛称为“Be Water”运动。受本土动作英雄李小龙一句名言的启发:「水可流动,亦可崩溃」港府试图通过一条允许引渡到中国大陆的法案而引发了抗议运动,而抗议者也用了一连串非凡的动员方式集结支持者的创意和行动力。然而,在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动员,需要一种定制的语言和工具来驾驭瞬息万变的场景。因此,抗议运动所带来的日常实践和创新意味着身体和语言意识的数码改变(广义上包括视觉和语言)。更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虚拟传播的「迷因」定义为「一种影像、视频、文字片段等,通常具有幽默性质,被网络用户迅速复制和传播,通常略有变化」,推动了现实世界中的事态发展。从网络空间到街头,一种迷因的审美趣味被共同创造出来,以鼓励更多运动追随者,并使一般人成为抗议群众的一部分。
所谓的“Be Water”运动中持续演变的手法、战术和表达方式,见证了一个动荡的全球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人类的行动和通信越来越受到商业或政治上的数码监控。香港2019-2020年的抗议活动不仅展现了集体创造力,而且也显示了战术上的流动性,以因应街头和网络空间不断变化的环境。此后,这些策略性的科技运用提供了其他行动剧本,不论是良性或恶性。这方面的例子包括Covid-19大流行中的「假讯息流行」、美国国会动乱以及GameStop和比特币等「迷因股票」的交易狂潮。通过调查行动者和其他受启发的个人在抵抗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各种Be Water操作方式,本研究检视人工智能、人体和表达之间的感官联系,在高度监控和审查的背景下,批判性思考所谓的迷因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