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浏览人次: 9480

越南在台「难民」口述历史计画


议题3:「越南在台「难民」口述历史计画」

本研究由交大社文所林淑芬与纪录片导演刘吉雄提出

 
目前在台的越南社群,若依据来台原因与身分区分,大致是由四个群体构成:移工、新移民(跨国婚姻移民,包括已离婚者)、留学生与难民。就时序上而言,这四个群体中,最早来台者是「难民」,包括战后陆续以「灾胞」身分抵台者,以及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因为越战及其后续冲击来台的「船民」(“boat people”)。然而,这个群体,不论在既有的以定居北美或欧洲的越南社群为主要对象,或是晚近以「回归」或「跨国」为主要问题意识的越南离散研究中,几乎不曾出现;在台湾本地越南相关的研究中,相对于经济与婚姻移民,也未受到太多关注。针对这群「看不见的公民」,我们的计画主要分成两个部分:(1) 澎湖难民营海漂船民访问记录:计画前两年将致力于针对曾经收容在台湾海峡两处澎湖越南难民营的海漂船民,进行口述访谈记录:西屿乡竹篙湾难民营(1977-1979)、白沙乡讲美难民营(1979-1988)。西屿难民营目前仅残存入口处等少数遗迹,讲美难民营则于2003年间完全拆除。该两处澎湖难民营在营运十二年期间,曾经收容超过45艘难民船的两千多位船民,但如今几乎无人知晓,且从未被登录在联合国官方的难民救援记载。本计划因此触及了台湾战后史、东亚冷战史、跨国移民史之中所被遗忘且多样岐异的越南与越华难民生命经验。本计划系与刘吉雄获得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专案补助之实验电影与纪录片计划的「澎湖越南难民营三部曲」:《金六刀》、《例外之地》、《难民船》共同协作。(2) 越南「离散」在台湾:在上述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探讨在台越南难民(不限于曾居住澎湖难民营的船民)与1980年代中期从改革开放之后的越南来到后解严台湾的经济与婚姻移民,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情感、文化网络与隔阂,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一系列与东/南亚区域内,后/冷战时期的后/社会主义与后/威权主义社会的历史变动、跨地域迁移/交流与主体状态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