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7525
福尔摩沙在万隆:亚洲第三世界国族主义的历史与未来
议题2:「福尔摩沙在万隆:亚洲第三世界国族主义的历史与未来」
本研究由交大人社系蔡晏霖提出
1955年在印尼万隆市(Bandung)举行的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Asian-African Conference)是世界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探讨自身事务的大规模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及其广为人知的「万隆精神」,一方面强调反种族歧视、去殖民、去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立场,一方面带有强烈的、超越单一国族利益的 国际主义精神,也因此至今依然是各种第三世界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台湾虽然没有参与万隆会议, 但万隆会议的后台却充满诸多关于台湾主权与地位的政治协商。1954-5年间,英国、印度、斯里兰卡、 印尼、巴基斯坦、缅甸与美国民主党陆续发表对台看法,提倡尊重台人意志并主张台湾中立;中国则在万隆会议驳斥斯里兰卡的相关提案,并推动中美谈判与中国印尼双重国籍条约。与此同时,由廖文毅领导的台湾民主独立党积极推动台湾独立,相关史料又述及廖曾亲自或以书面形式参与万隆会议 ,并于1957年参与马来亚独立建国大典。本研究将从一九五零年代台湾在印尼政治 「缺席的在场」(absent presence) 切入,尝试理解国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第三世界主义在 1950 年代的亚洲冷战结构中来回摆荡的张力。从结果论,台独运动在万隆会议内外的碰壁,固然是对会议强调之不结盟运动、弱小民族自决、南南相挺等第三世界国族主义原则的讽刺,却也让我们洞见「万隆精神」背后的现实张力,并成为思索当今亚际连结的可贵参考。在五年计划的前半,我将聚焦于一位关键人物陈智雄(又名陈志雄/陈成龙/陈志勇/S.L. Tan/Tan Masamato/正本铁次),追溯他从二战到冷战,从殖民地台湾到日本,再辗转于台、日、东南亚、欧洲之间的生命与政治轨迹。陈在二战时随日本二十五军到苏门答腊岛担任翻译而参与印尼独立运动,又在冷战高峰时尝试在美、日、中、台的政治缝隙间,以国族主义与第三世界主义之名在印尼为台独运动从事政治游说工作,最后又因主张台独而被绑架回台,死于国民政府之手。在计画后半,若有幸申请到足够的海外研究经费,则将进一步至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与美国从事多边访谈与档案研究,目标在于考察万隆会议前后、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及其相关人士在东南亚与南亚开展的台湾国族论述与亚际脉络。而陈的故事在今日广受台独运动瞩目,陈在印尼的后代多次来台,也为当代台湾对于二战、冷战、第三世界主义的记忆政治提供丰富的观察与反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