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浏览人次: 6739

卫生帝国与科学化运动:从晚清到民国(1873-1945)


议题2:「卫生帝国与科学化运动:从晚清到民国(1873-1945)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历史所钟月岑提出,将从公共卫生史以及科学普及化运动的角度,分析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治理技术,如何透过知识生产与物质性的技术,而深入人民生活之中

 
1930年代的《科学画报》、《科学的中国》以及其他书信集与回忆录等史料。前者处理晚清时期公共卫生史和地缘政治的国史/国际史两种领域的知识系谱;后者处理民国时期科学普及化的运动。中国在清末逐渐从天朝的心态转化成众多「万国」其中一国的国家意识,透过海关的建置,慢慢学习与各国相处,也跟现代的主权国家政府一样,学习如何透过「数字的管理」和人口流动的掌控来确认其治理权威。这个发展过程为国家政府建构了掌权的平台,以便管理社会整体的健康、生育力、经济和社会安全。这些物质性的国家治理技术,反过来合理化国家机器的执行手段。政府依此而选择、认定、控制可治理者/不可治理者、适者/不适者、受欢迎者/不受欢迎者。海关档案以及地方卫生志所呈现的检疫措施,沿着国界外部监控、排除或者强制处罚可疑的标的物、确保不受欢迎的人或病菌无法进入国界,而优生手段则是在国界内的内部监控来挑选社会的优秀份子、训练成符合要求的公民,这两种内外手段可以说是现代治理的生物技术。在中国的脉络里,「内部边界」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海关中的检疫体制之所以坚持主权、要求国家化的过程。至于1930年代的科学普及化运动,透过《科学画报》、《科学的中国》,更可以看到一般老百姓,尤其是女性,无须进入学或研究机构接受学院的专业训练,就可以平易地靠着自学、消遣阅读、家中实作实验地接近科学新知,同时也习得了消费的日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