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5053
此时此地的马来亚:重访1948年马华文艺独特性论战
议题11:「此时此地的马来亚:重访1948年马华文艺独特性论战」
本研究由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苏颖欣提出
1948年的「马华文艺独特性」论战始于1947年10月,至1948年4月方告一段落,参与者有20人之多。论战参与者就「马华文艺」和「侨民文艺」的课题展开激烈辩论,尤以倡导「此时此地」写作内容的周容(金枝芒)和强调马华文艺应参与中国革命的沙平(胡愈之)为代表。简言之,第一派论争者呼吁马华作家关注新马社会现实,积极书写「此时此地」在马来亚现实内容,认为马华文艺的形式可以「暂时是中国的」,但内容必须「永远是马来亚的」。而第二派被认为是「侨民作家」,强调以民族解放为前提,中国的反封建和反帝与马来亚的反殖民斗争性质一致,因此马华作家应该积极参与祖国的革命抗争。这场论争经常被视为马华文学本土意识的确立时期,也奠定了此后马华文学的左翼现实主义路线。论争内容在马华文学和文化史一直是核心议题,这包括「此时此地」中的「现实」意涵为何、马华文艺没有「伟大作品」的问题(经典缺席)、马华作家应担任翻译和引介的角色、马华现实主义作品的教条主义问题等。论战发生时期并非偶然,其在1947年全马大罢工的背景下展开,在马来亚紧急状态(1948-1960)正式颁布前结束。很快的,发表论战文章的报刊相继被殖民政府查禁,金枝芒进入森林参与马共武装斗争;胡愈之等人则返回中国。本研究重返这场论争,思考在冷战、独立建国时期下的文学论战展现怎样的「马来亚现实」意涵,从中挖掘马华文艺在本土性、中国性和第三世界主义话语下寻找主体性的路径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