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103上学期合授课程:文化研究导论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刘纪蕙、唐慧宇

2014 秋季班

设计宗旨:

这门「文化研究导论」的设计,将以台湾的东亚脉络为出发点,衔接台湾与中国、香港、日本与韩国等东亚地区社会相互交涉的历史过程,探讨文化研究可以发展的议题以及进行研究的方法论。我们将分四个单元进行:一、艺术与社会运动,二、生命政治、现代性治理与认同转移,三 、文化政治、全球化与启蒙,四、当代问题与田野访查。

每个单元进行时,我们都会以当代若干重要文学、电影、纪录片和艺术作品为切入点,探讨批判艺术、美学政治、影像政治、语言与文化政治以及全球化下的文化政治和知识策略。我们将同时扣连几个重要的历史时间点,包括十九世纪欧洲帝国扩张对于东亚地区的冲击,二十世纪东亚地区殖民文化与解殖问题,日本殖民治理与台湾社会的后续效果,战后冷战结构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政权转移与认同危机, 1989共产社会解体对于全球化资本主义扩散的效应。

我们也将阅读涉及上述争议性议题的理论作品,以便较为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包括身分认同、情感结构、殖民文化、国家暴力、共同体、认识论、生命政治、新自由主义、新工人、疆界与全球化等问题。课程进行中,我们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与艺术家进行演讲,也纳入延伸活动的设计,协助修课同学有更为宽广的思考。

 

课程进度:

第一周 (9/17) 导论I

第二周 (9/24) 导论II

 

第一单元 艺术与社会运动

第三周 (10/1) 歧义与岐感:陈界仁作品

影片:

1. 陈界仁,《加工厂》(2003)。

2. 陈界仁,《八德》(2005)。

3. 陈界仁,《军法局》(2007)。

阅读材料:

1. 〈军法局—创作自述〉 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48514921

2. 〈在「禁区」与「博物馆」外,创造另一种书写空间—陈界仁谈《军法局》〉http://praxis.tw/archive/post-58.php

3. 〈陈界仁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讲话〉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35671672

4. 洪席耶访谈,〈从哲学角度看“时间性”问题〉http://www.scj.cn/news/20130620/100417009250.shtml

参考阅读:

1. 〈对话陈界仁讨论〉 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36972521

2. Jacques Rancière, “Wrong: Politics and Police,” “The Rationality of Disagreement,” 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21-42; 43-60.

3. 维基百科:

甲、台湾省戒严令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9C%81%E6%88%92%E5%9A%B4%E4%BB%A4

乙、台湾白色恐怖时期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99%BD%E8%89%B2%E6%81%90%E6%80%96%E6%99%82%E6%9C%9F

第四周 (10/8) 残像与残响:陈界仁作品

影片:

1. 陈界仁,《帝国边界I》、《帝国边界II—西方公司》(2010)。

2. 陈界仁,《幸福大厦I》(2012)。

3. 陈界仁,《残响世界》(2014)。(刚发表于北京,尚未在台湾展出)。

阅读材料:

1. 陈界仁,〈影像与声音「从翻转到质变的行动」:从《蒋渭水:台湾大众葬葬仪》纪录片谈起〉,《新美术》,2013,2卷,页4-23。 http://www.niubb.net/article/1660687-1/1/

2. 黄孙权,〈如何抗拒日常生活减噪?陈界仁新作品《残响世界》〉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8621

3. Jacques Rancière, “Aesthetic Separation, Aesthetic Community,” The Emancipated Spectator. Verso, 2011. 51-82.

参考阅读:

1. 维基百科:

乐生疗养院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9B%E7%94%9F%E7%A6%8F%E5%88%A9%E9%83%A8%E6%A8%82%E7%94%9F%E7%99%82%E9%A4%8A%E9%99%A2

2. 《乐生:顶坡角一四五号的人们》,乐生疗养院口述历史小组(2012)。

3. 洪席耶论高达: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729643/

4. 洪席耶中国行:

甲、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017550/

乙、http://www.artspy.cn/html/topic/0/279/view.html

5. Jacques Rancière, “The Paradoxes of Political Art,” Dissensus: O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Continuum, 2010.

第五周 (10/15) 生命治理、劳工与新自由主义

影片:

1. 王兵,《铁西区》(2003)。

2. 贾樟柯,《天注定》(2013)。

阅读材料:

1. 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2004年第一期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p20.htm

2. 汪晖,〈我有自己的名字──《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序〉,页1─12。

3.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Picador, 2010. 239-265; 267-290.

参考阅读:

1.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暂定)

2. 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延伸活动:10/15 下午 陈界仁对谈:「乐生内外与残响世界:艺术与社会运动之间」

 

第二单元 生命政治、现代性治理、认同转移

第六周 (10/22) 殖民治理与认同转移:香港回归

影片:

陈果,「香港三部曲」:《香港制造》(1997)、《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细路祥》(1999)。

阅读材料:

1. 罗永生,〈六、七〇年代香港的回归论述〉,《思想》,2011年9月。

2. 罗永生,〈香港的殖民主义[去]政治与文化冷战〉,《殖民无间道》。香港:牛津大学。2007。页69-92。

参考阅读:

1. 吕大乐,〈思想「九七前」与「后九七」香港〉。载谢均才编,《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香港:牛津大学。2002。页450-475。

2. 彭丽君,〈陈果电影的香港主体〉,《黄昏未晚:后九七香港电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10。页 21- 42。

3. 维基百科:香港回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9B%9E%E6%AD%B8

第七周 (10/29) 领土、边界、安全、人口

阅读材料:

1. Carl Schmitt着,林国基、周敏译,<陆地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古今之「法」变》,上海,华东师范,2006.

2. Balibar, Etienne. "World Borders, Political Borders," We, the People of Europe? Reflections on Transnational Citizenship. (2001)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1-132.

参考阅读:

1. 伊豫谷登士翁〈从「世界城市」到「全球城市」〉,《文化研究》十四期。

2. 越境与移动──文化研究14期

3. 维基百科:

a. 东海问题(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独岛主权争议)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B5%B7%E9%97%AE%E9%A2%98

b. 南海问题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5%B7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ritorial_disputes_in_the_South_China_Sea

c. 东亚海域争议(无词条,以上应该已包含)

第八周 (11/5) 主权、裸命、现代性部署

阅读材料:

1.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Picador, 2009. 1-28.

2. Agamben, Giorgio.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Politicization of Life,” “Biopolitics and the Rights of Man,” “Politics, or Giving Form to the Life of a People.” 119-125; 126-135; 144-153.

参考阅读:

1.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What is an Apparat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维基百科:

1. 世界各地的集中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6%E4%B8%AD%E8%90%A5

2. 今日世界各地的难民营http://en.wikipedia.org/wiki/Refugee_camp

3. 泰缅边界难民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e_La_refugee_camp

延伸活动:11/5 下午 罗贵祥(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系及人文学科副教授)演讲:「中国少数民族的视觉政治:边域、国家想像与民族电影」

第九周 (11/12) 富士康、新自由主义、新穷人、新工人

邀请演讲:潘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

阅读材料:

1. 潘毅,〈垄断资本与中国工人〉,《文化纵横》

2. 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分认知、情感与集体行动〉

3. 潘毅,〈穷人政治经济学:中国煤矿工人的主体性回归〉

4. 潘毅,〈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前言〉

5. 潘毅,〈中国革命再探讨:阶级视角的回归〉

参考阅读:

1. 任燄、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2007,4月,页21-33。

2. 潘毅,〈全球化工厂体制与「道德理念重构」:跨国公司生产守则与中国劳动关系〉,《开放时代》,2005,176期,2月,页108-125。

延伸活动:11/12 下午 柄谷行人演讲──思想与运动:日本战后到当代的左翼状况反思

第十周 (11/19) 福岛&冲绳:牺牲的体系

阅读材料:

1. 高桥哲哉,牺牲的体系

延伸活动:11/12 下午 高桥哲哉演讲──福岛&冲绳

 

第三单元: 文化政治、全球化与启蒙

第十一周 (11/26) 殖民与当代:台湾的日本脉络

电影:Kano, 《多桑》

阅读材料:

1. 荆子馨,《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台北:麦田,2006。

2. 法农:《黑皮肤,白面具》。导论,第1、4、6、7章。

参考阅读:

1. 《客途秋恨》、《台北二一》、《经过》、《千禧曼波》、《蝴蝶》、《一一》、《赛德克巴莱》、《海角七号》、《咖啡时光》

2. 维基百科:

a. 同化http://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assimilation

b. 皇民化运动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6%B0%91%E5%8C%96%E9%81%8B%E5%8B%95

第十二周 (12/3) 语言与文化政治

阅读材料:

1. 黄锦树,〈华文/中文—「失语的南方」与语言再造〉,《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北:元尊文化。台北:麦田,2012。

2. 黄锦树,〈幽灵的文字—新中文方案,白话文,方言土语与国族想像〉,《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台北:麦田,2006。

3. 吕正惠,〈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方言和普通话的辩证关系〉,《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台北:新地,1992。

4. 汪晖,〈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第十三周 (12/10) 台湾、中国与全球化

阅读材料:

1. 史书美,〈暧昧之不可承受之重〉,〈帝国夹缝间的世界主义〉,《视觉与认同》,台北:联经,2013。页177-205; 237-263。

2. 张旭东,〈90年代的民族主义、大众文化与知识策略〉,《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页106-142。

3. 阿里夫.德里克(Dirlik, Arif),〈遗产:全球与殖民〉,《全球现代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页75-113。

参考阅读:韩少功,〈文学的根〉、〈群体寻根的条件〉,《韩少功随笔集》。台北:台社,2011。页250-257; 342-348。

第十四周 (12/17) 邀请演讲:罗永生(香港岭南大学教授)

第十五周 (12/24) 启蒙与现代性

阅读材料:

1.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Enlightenment?” The Foucault Reader, Ed. Paul Rabinow, NY: Pantheon Books, 1984, 32-50.

2. 汪晖,〈现代性问题答问〉、〈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中国的人文话语〉,《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41; 42-94; 357-375。

参考阅读:

1. 汪晖,〈什么是启蒙?〉,《声之善恶》。新知三联,2013。

2. 尼采,“价值重估”、“未来的立法者”,《重估一切价值》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20-740; 847-863。

3. Foucault, Michel. “9 December 1970,” “16 December 1970,” “Lecture on Nietzsche,” The Will to Knowledge. Palgrave, 2013. 1-21; 22-30; 202-223. ?)

4. Brossat, Alain.《傅柯:危险哲学家》,罗惠珍译,麦田,2012。

第四单元:当代问题与田野访查

第十六周 (12/31) 红毛港迁村以及其他

作品:

1. 陈伯义,《高雄红毛港迁村记录》。

2. 高俊宏,《废墟影像晶体计画》https://sites.google.com/site/ruinimage/

3. 姚瑞中,《海市蜃楼:台湾閒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4. 苏育贤,《花山墙》http://vimeo.com/65995927

阅读材料:

1. 高俊宏,〈「仆人的仆人」的空间返权抗争〉,高俊宏、龚卓军策划,《艺术观点》第48期,2011年10月。

2. 郭昭兰,〈废墟中的说书人〉http://jasper75.pixnet.net/blog/post/37657059

3. 姚瑞中,《海市蜃楼:台湾閒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4. 简子杰,〈最高的地方:在苏育贤《花山墙》中的社会性抚触〉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20338

第十七周 (1/7) 田野访查

第十八周 (1/14) 期末报告

作业要求:

一、小组课堂引言及讨论 30%

二、书面报告(四份) 每单元最后一周缴交一份二千字单元报告 40%

三、期末小组报告 30%

 

备注:

1. 课堂分组:原则上以3-4人为一组。

2. 课堂引言:各组轮流各周引言,至少三次。

3. 期末报告:各组拟定一个计划提案,形式不拘。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计划,文学、艺术或影像评论,历史材料或时事论战的梳理和检验,田野调查或地方文史工作。或是可以提出创作计划的提案雏形,包含生命史书写、剧本创作、影像创作、纪录片、装置或行动艺术等。报告时需要清楚说明计划脉络和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