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名称:多物种研究群系列演讲之五——当代缪思-从音乐、科技到自然声景
时间:111.11.9 (三) 15:30-17:30 (TAIPEI TIME, GMT+8)
地点: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光复校区人社三馆101教室(线上 zoom meeting 与现场同步进行)
讲者:施梅纷
撰稿者:自由工作者 林佳萤


这次的讲座主题是「当代缪思-从音乐、科技到自然声景」,请到音乐家施梅纷来分享她自身音乐创作的经验,并谈论音乐如何与自然、科技相结合。施梅纷首先介绍了希腊神话中的缪思女神,她除了代表了艺术,还掌管了代表科技与自然的几何学与天文学,施梅纷认为缪思女神的形象与当代的音乐创作形式有着巧妙的相似性,这也正呼应了本次的讲座的名称「当代缪思」。接着,施梅纷介绍了她近年的音乐创作形式,主要是以自然声响与数码创作后的素材为基底,来进行音乐即兴创作,她会亲自走进大自然,利用录音设备捕捉来自山林、海洋的各种声音,不管是虫鸣鸟叫,或是潺潺溪水声,甚至是竹林随风摆动的声音都是施梅纷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她取得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素材后,会利用科技工具进行调变与剪辑,创作出与她想传达的概念相符合的音乐作品。
施梅纷更早期的音乐创作是用乐器做拟音,她的作品《鲸鱼的死亡凝视》便是用低音大提琴加上电子音乐的创作,去模拟鲸鱼的叫声,演绎鲸鱼遭遇海洋污染之后逐渐迈向死亡的情节,这个创作有在纽约电子音乐节、国际电声发表。她的另个作品《Durch das Jenseits》,中文译为穿越彼岸,则是采集台湾北管的声响,这个作品展现了北管独特的魅力,有在德国汉堡入选德国的电声艺术节,并在那里发表,施梅纷也因为这个作品被邀到海德堡大学的汉学系去解释台湾的道教和北管文化。
施梅纷认为没有人是讨厌声音和音乐的,声音对人类来说是很有魅力的,会如此是基于以下几个声音对于人类这物种的物理性影响:第一点,声音可以帮助心情转换、气氛塑造;第二点,当大脑运作时皮质是会有电流效应的,脑科学家发现人在做听音乐以外的其他事时,大脑都只有部分区域产生反应,但在听音乐时大脑是全区都有电流反应,处于全脑活络的状态,可见音乐对于人脑有着莫大的影响力;第三点,声音可以触发记忆,大多人必定体验过,偶然听见一首曾经听过的歌曲,脑内便会自动出现一些与歌曲相关的回忆,音乐对位于脑中间的海马回特别有影响,而海马回是掌管长期记忆,这个借由音乐来保存回忆的现象,施梅纷形容它是「音乐照相功能」;第四点,声音可以对人的自律神经产生影响,人是无法借由意识去控制自律神经的运作,像是心脏的跳动与肠胃蠕动,但却有机会借由声音这个媒介去控制自律神经,夜店就将声音的这个特性运用得很好,夜店会利用像是鼓或是贝斯这类长远低频的声音去撞击人,而撞击的速度会比人的心跳快一点,大概落在120-140 bpm左右,不能比心跳快太多,因为再更快心跳就会跟不上来了,维持在比心跳稍快的节奏,能使心跳速度慢慢跟随音乐往上增加,人也就会跟着亢奋起来,综上所述,声音比意识更能去驱动身体,因此人才对声音难以抗拒。
施梅纷提到声音也可作为文化的载具或媒介,她提及自己造访土耳其的经验,土耳其是欧洲与亚洲两种文化的交汇处,是个将两边文化融合得很好的地方,人民大多个性开放,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大多都有所表现,土耳其每户人家都有一把乌德琴,而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能使用乌德琴即兴自弹自唱,透过土耳其人在音乐的表现,施梅纷看见了土耳其的特殊文化风貌。另外她还提到一件在土耳其遇到的音乐文化冲击,由于土耳其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每天都要做五次礼拜,清真寺会用广播播放音乐来提醒大家做礼拜,当音乐响起只要人在土耳其,就没有一个地方会听不到,但清真寺所播放的音乐是将两个八度切成四十八个音的微分音系统,和施梅纷学习的西洋音乐的十二平均律非常不同,受西洋古典音乐教育影响,在施梅纷耳里微分音系统的音乐像是种歪歪扭扭的声音,让她很受不了,但在土耳其完全躲不掉那种音乐。
施梅纷回台湾工作后接触到声音数码化,她提及早期录音是用类比讯号,我们人耳所能接收的也是类比讯号,这时的录音还无法被电脑编辑,但在1971年科技有了崭新的突破,研发出能将类比讯号转换为数码讯号的技术,因此电脑开始能辨识声音,电脑也能在处理完声音后再透过DAAD,将数码讯号转换为类比讯号,创作音乐的方式自此迎来了极大的转变。在声音尚未数码化的时代,创作流程是先写乐谱,再请乐手排练,之后还得再集合所有乐手录音,要听得到音乐创作的成果必须消耗较多的时间与金钱,而且只能凭借脑中对声音的想像去作曲;但在数码时代,软件上有很多虚拟乐器的声音可供创作者边创作边试听成果,大大简化创作音乐的流程,也减低了成本,当今只要有电脑、数码键盘、剌叭就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音乐创作,这也促使现今低成本的自媒体音乐创作变得兴盛。但施梅芬也提到,虽然电脑可以模拟所有乐器,乍听下不会与真实乐器有太大差别,但仍无法完全模仿出乐手表演的细节,专业的乐手还是能听出其中的差异,所以如果是预算较充足的案件,像是电影配乐,还是会混合真正的乐器和数码虚拟乐器一同创作,使其在维持品质的同时又能拉低成本。
施梅纷接着分享到当代已经开发出许多应用在音乐创作的数码工具,例如在录制了一段声音后,可以运用数码工具去调整它听起来像是在什么空间内的效果,在网络上能找到许多空间声响的素材资源,提供创作者去套用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上,来增加质感,只要操作得宜也能非常拟真,例如将维也纳歌剧院的空间声响套进音乐里,这段音乐就能听起来像是在维也纳歌剧院播放的效果。还有,最近这五年AI兴起,AI在声音制作上普及化,目前已经能做到自动作曲,有的只要输入关键字,即可依此创作符合的音乐,像是台湾中研院研发的《雅婷》,除了有输出逐字稿的功能,它还有创作AI音乐的功能。另外除了自动作曲,还有自动配乐,只要将影片上传后,输入在几分几秒是高潮点,便能自动作出符合影片起承转合的音乐。施梅纷以前任职的公司也是在做类似的事,她在任职期间曾参与过「自动伴奏」的专案,只要给出旋律,AI就能自动配合弦,这对无音乐基础的人来说很方便,他参与过的专案还有「照相作曲」,是让AI根据照片的内容去生成一段音乐。虽然AI已经能创作音乐,但施梅纷说AI创作的音乐品质目前还是无法达到和人演出的一样好。
接着,施梅纷分享她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起因来自她看了哈拉瑞的《人类三部曲》,其中的《21世纪的21堂课》中的最后一章在说作者去参加了一个叫「内观」的活动后,让他有了很大的改变,也使他能完成这部作品,施梅纷读完这一章节后,也实际去了台湾的内观中心体验,在那里要进行为期十二天,每天八个小时的内观训练,内观的进行是透过专注于自己呼吸的气息,利用触觉去感受自己此时此刻存在于世上,在内观中施梅纷得到了启发,她发现人们似乎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未来,真的很少专注在当下,所以她决定要透过音乐作品,来引导人们仔细得听,让人们用自己所听见的,来证明自己活在当下,这就是她借由内观找到的创作奥义。她说自己很幸运的是家里刚好有资源支持做这件事,施梅纷在南投的家有一片放着养的树林,因为放养的缘故,那里的生态极为丰富,她在那采集声景,那里成了她创作的声音库。
施梅纷会开始制作疗癒音乐,起因于她还在AI音乐公司任职时,老板看见疗癒音乐有市场,认为都市人需要能放松的音乐,便决定让公司开始发展疗癒音乐,当时施梅纷也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所以主动向老板接了一个专案来做。在执行疗癒音乐专案的期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施梅纷到医院做体检,在进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检测时,需要独自躺半个小时等待仪器完成测量,测量完毕后,护理师发现施梅纷的数值忽上忽下,看起来很不稳定,护理师怀疑施梅纷有心理疾病,才使得数值异常,但施梅纷当时并没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当下对这个结果很困惑,直到后来她回想,才意识到她的数值会忽高忽低,也许是因为躺在医院令她感到紧张,但同时她又利用等待的空档构思疗癒音乐的旋律,想着想着心情就跟着缓和了,所以当时她的心情在紧张与焦虑间摆荡,数值才会忽高忽低,施梅纷从这个经验,再次感受到音乐对于人有着莫大的影响,居然只是去想音乐就能对人体产生影响,这些身体的变化在电脑仪器上被完完全全的反映出来,并非只是感觉或错觉。
后来施梅纷离开AI音乐公司,来到NGO组织——台湾声景协会工作,施梅纷认为台湾太吵杂了,是个找不到宁静的地方,这会连带使人生活的压力大,而且她发现很多人是不懂得尊重他人听的权利,她认为宁静是需要被保护的,这也是她去到台湾声景协会后,想要向社会大众推广的理念。
接着施梅纷介绍她在台湾声景协会参与的专案,其中之一是在太平山翠峰湖环湖步道推动全球首条寂静山径,在太平山的寂静山径有一块区域都被苔藓复盖,苔藓是非常好的吸音设备,一般图书馆的环境是40分贝,而这里的声音只有25分贝,该计画希望去保护这块苔藓,并设立寂静山径的游客公约,以保护这片宁静。另外一个专案则是在阳明山设立都会宁静公园,在公园内维持整体音量45分贝以下,突发音量60分贝以下,让安静程度相当于在图书馆。最后施梅纷介绍未来即将进行的专案——台中捷运音乐设施,目标是不影响周边居民,并使人感到舒适,而且希望能借此将环境保育、认识大自然的概念放进台中捷运里面。
来到尾声,施梅纷总结出她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声音科技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为世界创造一点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