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第三十六期(2023年春季号)
专题:迈向新台湾剧场史学出刊

作家杨渡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989年《悲情城市》上映时,台湾社会充满着探究历史的勇气。虽然戒严的恐惧仍在,但《悲情城市》这类电影并不满足于悲情的渲泄,而是希望透过历史细节的探究与重现,呈现出历史悲剧及其中真实而复杂的人事:二二八事件前后的省籍冲突、语言隔阂、利益纠葛、两岸帮派合作等等,当然还有那一代红色青年的理想与奋斗。然而,33年过去了。杨渡认为,台湾电影对于白色恐怖历史的探索却意外停留在林文清(梁朝伟所饰)那张苍白惊惶的脸,以及林文清被迫说出的那句:「我是台湾人」。「那种沙哑的咿咿呜呜声,近乎哭声」的台湾认同,在本土意识形态胁迫下讽刺地成为一种压迫的力量,杨渡认为,「我们彷彿都变成了林文清,不容许有任何瘖哑和异议」。[1]在《悲情城市》里,林文清的瘖哑是历史创伤的象征,「我是台湾人」是在压迫的创痛中诞生的。而如今「我是台湾人」反倒成为一种歇斯底里,一种不让人说话,不愿意面对历史的强迫症。但是,这个在1990年代本土化运动中「被发明的台湾」未必就是台湾历史发展中唯一的轨迹。重回历史的企图(包括杨渡的书写),因此,也就在于松动「我是台湾人」的僵固性与绝对性,带我们回到历史生发的时刻,端视检阅其丰富的可能性。
本期专题「迈向新台湾剧场史学」由中央大学英文系的周慧玲教授与中山大学剧场艺术系的许仁豪教授客座编辑,收录了五篇专题论文与一个剧场论坛。这些文章不只回顾了1980年代(也就是《悲情城市》最初拍摄与放映的那个年代)的小剧场运动,更以之为座标向前、向外延伸至1970年代的海外保钓话剧和1990年代的亚洲民众戏剧,并且深入小剧场运动中的左翼精神和系谱,作为后续台湾剧场运动发展的参照系,提醒我们当年所谓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不只是「台湾的发明」。三篇论坛文章则回顾了横跨两岸、更为深远的戏剧传播;不论是莫里哀剧本跨越台海的传译与流播、战后台湾国语话剧的发展,还是国光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我们都可以看到多元异质的元素如何丰富了所谓的台湾戏剧史。剧场史学的回顾与前进,因此,也就与如何理解台湾侧身于两岸分断与东亚跨境交流的历史相关,与如何重新思考1980年代台湾奔放的思想脉动相系。回顾,不是为了重述悲情,或是巩固「发明」,而是为了在现实的困顿中大步向前,拾回被隐匿的思想方向。
除了剧场史学专题外,本期还收录了四篇一般论文:吴慧娟的文章讨论央视节目《城市梦想》中的文化情感政治,以理解中国梦的想像如何召唤资本发展所抛出的农民工,并将之重新缝合入新自由主义的想像里。史唯与刘世鼎将中国网民纪念李文亮医生的留言视为一座网络上的「哭墙」,以理解情感公众之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政治意义。麦乐文的文章聚焦在剧作家邱刚健出入港台电影制作的文化实践,如何透过「展演中国性」的诸多尝试穿透冷战与内战交合的跨境文艺体制,从而提示了一个华语语系未来的可能。郑芳婷则关注当前台湾女性官兵的性别困境,指出性别平权的开展,尤其在军队里,往往为女性官兵形成了另类的压迫,既要女性官兵演出巾帼英雄的性别脚本,又要以其强悍和努力掩饰性别差异,以证明和形塑国军演训上性别中的进步形象。这些论文或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展示了文化研究直面历史与现实的勇气和努力,值得读者关注。
本期亦纳入了一组书评论坛,讨论王德威老师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本「新编」提出一种上下古今、海内交错的想像来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其星罗棋布、文类交错的叙述方式与集体创作,一改传统文学史所着重的史观与史论,对文学史这个传统学科和文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三位评论者对之有不同的体会。三位评论者对之有不同的体会。陈冠薇强调此《新编》「史蕴诗心」的观点,突破的纪年与流派的文学史叙述体例,展现了不同的史观。蔡孟哲则深入了现代性重构的这个课题,指出《新编》跳脱了民族国家的框架想像另一种中国现代性。黄文倩则对《新编》的另类史观难以苟同;她以另外两本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及钱理群等人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和《新编》对比,比较其中鲁迅书写的异同从而指出《新编》不论如何创新、好看,都不当忽略文学史「认识中国现当代历史、社会、文化历程的价值与意义」。显然,文学史的「发明」或「发现」仍须直面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关键是,价值与意义的指标该由谁给定,是否只能定于一尊,一以贯之呢?郭禹彤的书评讨论的虽然是不同脉络中的历史书写—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毕尔德(Mary Beard)讨论西方古典文化的《女力告白:最危险的力量与被噤声的历史》(Women & Power: A Manifesto, 2019),但关于女性在历史中的呈现及其赋权的可能,与前述书评论坛的讨论亦有不少可以相互参照的地方。
不论东方或西方,古典或当代,或许历史最为有趣之处,便是历史生发的时刻,因为那也是历史尚未定形,依然充满可能的时刻。如同1985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回到未来》所提示的,想要改变未来,我们就必需面对过去,勇敢地拨乱反正,因为那才是历史生发的时刻。
--引自本期编辑室报告:王智明〈回到历史生发的时刻〉
►►更多资讯请见:
【文化研究网站】http://routerjcs.srcs.nycu.edu.tw/
【Facebook粉丝专页】文化研究Router: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实体书购买请洽:
【国立阳明交大出版社】https://press.nycu.edu.tw/press-tea/books/2-1.aspx?sn=4&sn2=20
[1] 杨渡。2023/03/29。〈比《悲情城市》更悲情的〉,《联合报》。Retrieved from:
https://reading.udn.com/read/a... on Mar 30, 2023.
《文化研究》第36期「迈向新台湾剧场史学」专题
01编辑室报告:回到历史生发的时刻
专题:迈向新台湾剧场史学
专题导言
02许仁豪、周慧玲
回望历史,迈向新历史意识
专题论文
03陈柏旭
「下层阶级站到舞台前」:
海外保钓运动中的业馀话剧(1971-77)
04陈克伦
小剧场运动的视觉文化谱系与历史剪辑:重探「河左岸」的《兀自照耀着的太阳》
05郭亮廷
运动死后的运动—王墨林关于地理终结的可能回应
06李哲宇
后冷战时代的民众民主视野:亚洲民众戏剧工作者的路径
07秦嘉嫄
小又短命:1990年代小剧场与咖啡空间
剧场论坛
08罗仕龙
「捉贼啊!捉贼!」?──从李健吾的莫里哀译本传播谈起
09徐亚湘
战后初期的国语话剧
10王瑷玲
国光剧团新编历史剧「清宫三部曲」中之历史叙事与主体展现
学术论文
研究论文
11吴慧娟
农民工与中国梦:《城市梦想》的文化情感政治
12史唯、刘世鼎
「哭墙」作为一种情感空间
13麦乐文
展演中国性:邱刚健与台港冷战电影体制的转化
研究议题与纪要
14郑芳婷
作为证物与证词之人:台湾当代女性官兵的性别人权困境
书评论坛:《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5陈冠薇
一部「诗心」凌驾于「史识」的文学史:
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史蕴诗心」的方法与实践
16蔡孟哲
现代性的重构: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7黄文倩
痛与痛感: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鲁迅书写比较
书评
18郭禹彤
厌女的文明:评《女力告白:最危险的力量与被噤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