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活动报导】台港顶尖大学学术交流计划罗永生专题演讲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罗永生副教授应国立交通大学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之邀,于12月13日及14日来台举行专题讲座。两天中,罗教授分别以「『殖民城市』与战后香港的文化政治构成」及「『间接管制』在新界:殖民治术与后殖的乡郊政治」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与座谈。

12月13日的讲座中,罗教授以「殖民城市」的概念取代传统「殖民地」的想像为主要论点,具体地捕捉「城市」中各类行动者交织的网络;此一取径回应了香港例外论以及时兴的后殖民评论;脱离简单的殖民/受殖二元观并回到香港具体的历史脉络,借此说明在香港所发生的「殖民城市」经验,其实是殖民体制下,具有其普遍意义的治理模式。

看见「殖民城市」的经验,指的是具体看见欧洲殖民扩张与原城乡关系的互动,以此重估殖民城市中文化构成里,经济与政治的重要面向;具体来说,就是在问题化香港发展的社会条件中,作为商埠及移民城市这两项要素之地位。罗永生教授从香港最初蜑家与洋人的合作关系、到香港地方士绅阶级的行程,以及尔后何启等「高级华人」居间于香港地方社会与英殖政府的特殊处境,拉出殖民政府在港的间接管制,实为他称之勾结共谋殖民主义(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的模式;更进一步推进,罗教授透过对何启个案细致的分析,指出其作为一种典型,其实体现了殖民城市与香港文化交织下的所谓高级华人独特的精神状态。除了对这群地方精英的分析,罗教授也提及如省港大罢工这种由平民发起的政治反抗,由于当时社会状况的侷限,使香港并未突破由地方精英仲介的勾结共谋模式。
演讲后的Q&A时间,则由同学分别就回归论述、殖民、解殖、当今政治改革等议题向罗老师提问,并进行深入讨论。

相较于前日将焦点放在香港城市及行动者之上,12月14日罗教授将重点放在对于「间接管制」这一治理模式的讨论。

讲座分三个层次。首先是从自由主义及帝国主义的汇流,推论殖民治理采政治学说中所谓的直接管制,以及英国在1857年印度大叛乱后改为间接管制背后的理论与社会条件。接着,从香港具体的历史着手,谈殖民管制在新界从直辖治理到间接管制的演变,并强调习惯法则在后者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乡议局在此脉络下,如何成立并逐渐获得权威。最后,罗永生教授引介非洲思想家Mahmood Mamdani的着述,将透过其所谓的「特殊历史化」来处理香港模式,并以此路径具体讨论如何理解现今新界局势。
经由分析与讲解,参照新界目前「官商乡黑」,罗永生教授最后指出其研究旨趣聚焦在「如何解殖」这个问题,并由此展开Q&A。在讨论中,除了邀请罗永生教授进一步补充其提出的概念与香港历史外,参与者也分别就市民社会、原居民与移民冲突、普选状况、解殖等议题与罗教授热烈讨论。

(文字:邱映哲‧交大社文所硕士班生)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