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国际中心

浏览人次: 182686

学程特色

亚际文化研究国际硕士学位学程(International Program in l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ACS-UST)以「亚际文化」作为重新理解世界史与全球文化参照主轴,以台湾之特殊地缘位置以及历史经验为基础,衔接东北亚、东南亚、 南亚等亚洲地区的的社会文化经验与学术资源,以跨领域及跨地区的批判文化研究作为重点发展,将可开拓具有积极而开放的知识视野,引导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趋向。目前参与亚际文化研究国际硕士学位学程(IACS)的学校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本学程利用四校文化研究团队人才所集中凸显的重点研究优势,以「批判理论与亚洲现代性」、「当代思潮与社会运动」、「性/别研究 」及「视觉文化」等四大研究专题作为课群规划方向,探讨亚际文化在全球脉络下的意义。本学程的规划,除了培养学生敏锐掌握当前亚际社会政治现状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回应当代知识生产的学术高度与区域竞争力,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贡献之外,并希望培育高等学术文化领导人才,累积博硕士论文之研究成果,扩展国际交流网络、增加国际学术触角,以便实质强化四校现有的人文社会领域研究成果。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 学程发展背景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2003年开始试办之初,国立交通大学(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交大校区)便开始成立台联大文化研究跨校学程办公室,推动文化研究团队的跨校合作。2004年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也成立跨校学程办公室,国立阳明大学(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阳明校区)于2009年也加入团队。

随着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于2008年正式成立,台联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筹备处也于2010年开始运作,同时推动文化研究国际中心(IICS)以及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学位学程(IACS)的规画工作。台联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于2012年正式成立,在教育部备案;「亚际文化研究国际硕士学位学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IACS-UST)也于2012年获教育部核准成立,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新生。

2021年开始,国立交通大学与国立阳明大学合并,更名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于同年九月份开始也正式加入我们的文化研究团队。

| 学程设计宗旨
本学程以亚际文化作为重新理解世界史与全球文化参照主轴,以台湾之特殊地缘位置以及历史经验为基础,衔接香港、大陆、日本、韩国,以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澳洲等亚洲地区的的社会文化经验与学术资源。本学程的规划,除了培育高等研究人才,累积博硕士论文之研究成果,更期待能够扩展国际交流网络、增加国际学术触角,以便实质强化四校现有的人文社会领域研究成果。本学程之跨领域文化研究以及亚际文化之重点发展,将可开拓具有积极而开放的知识视野,引导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趋向。

| 学程发展方向及愿景
以「亚际文化研究」为串联与跨越学门与学校的桥樑,是台湾第一个突破现有大学体制而具体实现的成功模式,具有学术发展尖端的领导性意义。在亚洲以及全球国际学术圈中,这个跨校体制独具特色并拥有实质研究能量,不但丰富四校人文社会领域的教研资源与环境,也强化四校人文社会跨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本团队以紮实的研究成果领导教学,四校国际生以及本地生共同修课。同时透过各项具体国际合作计画,积极拓展国际网络,提供学生国际交流的管道,营造国际学习环境,具体培育顶尖学前就与领导人才。这些学术群聚跨校合作的效应,也都倍增了各校的学术实力和生产力。以目前四校八十多位教师参与的跨校跨领域国际学位学程,上百名学生入学硕士班,以及在亚洲各国建立的国际声望,国立政治大学的加入,将可更为具体强化人文社会学科跨校与跨领域的合作架构。本学程期待可以奠基于此,成立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博士学位学程,以便更为积极地吸引亚际社会各国优秀学程,并培育更多对于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历史文化及政治经济拥有跨域视野的人才,累积具体学术成果,俾能发挥学术影响力。

| 学程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掌握当前亚际社会政治现状与历史文化背景,具备当前国际人文社会学科之跨领域尖端知识,以及兼顾在地文化与全球脉络的宽广视野。透过本学程所积极规划之课群,学生将可以掌握任何传统专业学科之基础训练,结合跨领域训练能力,而具有足以回应当代知识生产的学术高度与区域竞争力,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贡献。本学程毕业之学生将足以进入国际学术领域,成为具有引导性与前瞻性的优秀跨领域研究学者。

| 学程行政运作
本学程运作由台湾联大四校合作,设学程主任以及各校学程召集人,成立跨校与学程委员会,负责规划学程教育方向、设计课程、拟定行政作业原则等。台湾联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作为统筹四校文化研究团队之平台,由中心主任以及各校办公室主任组成行政会议委员。另由跨校教师代表组成学术发展委员会以及学程委员会,定期召开行政会议、学术发展委员会以及学程委员会议,轮流负责招生事宜,并推动跨校学术合作,共同邀请国际讲座教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合作出版。

| 学程课程规划
除了「亚际文化研究导论」为必修课且为四校国际生及本地生共同修习的课程之外,各校亦规划了各「批判理论与亚洲现代性」、「当代思潮与社会运动」、「性/别研究」、「媒体与文化治理」及「视觉文化」等课群的核心课程与周边课程,以凸显各校师资特色。历年来跨校整合课程每学年平均为85至90门课程,中英双语课程每年平均为25至30门课,佔总课程约35%。除此之外,历年亦有文化研究国际中心邀请的国际学者驻校授课或是短期讲座。

系统发挥了四校的重点研究优势,以重新了解世界史与全球文化作成参照主轴,选定「批判理论与亚洲现代性」、「当代思潮与社会运动」、「视觉文化」、「媒体与文化治理」及「性/别研究」五大课群专题。学生可以跨校、跨专题选课。这种跨校与跨领域的体制化机构,不仅在台湾,就连在亚洲或是欧美,都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创新建制。

五大课群的研究内容是在台湾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摸索形成的在地知识生产,不但具有台湾特色,更有亚际视角的新知识内涵。以下是各课群的设计特点: 

一、「批判理论与亚洲现代性」主要针对亚洲地区的现代历史所牵涉的知识建构,提供跨区域文化议题的理论性与脉络性的切入视角,包括国家主义、殖民社会与后殖民理论、主体化、生命政治、语言与认同、历史书写、国家政治暴力、全球化与移工问题等。

二、「当代思潮与社会运动」着重于当代重要思潮,通过对重要思潮跟亚际在地的文化资源、社会现实与历史经验的连结,思考如何启动「现实」与「思想」的多层次辩证,并透过社会运动来把「思考」具体实践及调整。课程之规划将分为三大主题:「东亚公民社会」、「东亚生态」与「二战的记忆、经验与前瞻」。

三、「视觉文化」之课程结合美术史与电影研究的方法,从文化交流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台湾-东北亚-亚洲视觉文化的形式美感、历史意涵与社会实践。

四、「性/别研究」试图重新思考性别、性、及其他社会元素在全球化的脉络中如何相互操作、变化位移,特别在文明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成为社会规训与社会排斥的载体。本课群以具有在地知识特色的「性/别研究」规划课程,关注在地、区域与全球不同层次的性/别政治关连布局,以知识/权力为焦点,既注重主体能动、草根社运与历史面向,也注重法律、政治与社会制度的结构面向。

五、「媒体与文化治理」本学群建构于跨国、跨校、跨学院、与跨领域的基础,它的基本理念来自欧盟倡导之「媒体与文化治理」概念,这个概念整合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它的目标是建立文化多样性、宣扬文化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以及善用文化智慧财产。

以上五个课群主要根据当前国际学界的知识需要和发展趋势拟定,各自拥有领先的学术强项,发展出可与西方对话的在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