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
亚历山大 |
库页岛游记中的苦役所:以布莱兹·多罗舍维奇《萨哈林:苦役所》为例 |
邱德亮 王智明 |
108 |
任汉娜 |
白种人的负担:「白」作为比利时社会排除他者的论述模式 |
刘纪蕙 |
103 |
倪拉 |
杀戮之外:1965-66印尼反共清洗之记忆与和解政治 |
陈光兴 Hilmar Farid |
|
倪甜慧 |
剖视「女性为本」情趣用品商店:以香港为例 |
|
|
刘璧嘉 |
冲击「香港七〇年代」神话:火红年代社会运动的思想、情感与组织 |
|
104 |
吉田光 |
日治时期台湾儿童阅读文化之考察-在台湾发行的儿童杂志为例 |
邱德亮 李丁讚 |
108 |
吴君仪 |
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实践中协作的政治:以茨厂街社区艺术计划和庞克摇滚舍为例 |
刘纪蕙 |
|
吕季儒 |
菸的跨国现代性:重思菸「害」与战后台湾的发展想像 |
林建廷 |
108 |
周绍杰 |
神经多样族群的机器人互动:以戏剧方法来达成负责任的创新研究 |
林宗德 |
|
周若拉 |
民主化伪装下国家认可的暴力造成的两极分化 |
|
106 |
唐聆真 |
男童战争纹样和服的视觉传达与文化意涵(1920-1940) |
叶嘉华 |
|
张行 |
雪夜回舟:酷儿主体与西方想像 |
|
107 |
张辰嘉 |
飘散在边界茶园的咖啡香 当代阿卡族咖啡业的民族志 |
张雯勤 林淑芬 |
110 |
方甯芙 |
印尼商店作为第二个家:初探在台印尼移工的家务实践 |
蔡晏霖 |
105 |
李豪善 |
马华离散与酷儿政治: 论蔡明亮电影的华语流行音乐 |
刘纪蕙 |
108 |
林雍正 |
一碗没加汤的面线-道德骚扰底下的亲子关系 |
庄雅仲 |
110 |
梁匡哲 |
男色为何物:晚明小说《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中「情」作为文人意识的探讨 |
甯应斌/黄道明 |
108 |
杨丽娟 |
「南向小尖兵?」新住民子女的文化治理 |
|
110 |
游丽亚 |
运输之战:印尼行动叫车平台与在地摩托出租车的冲突、竞合与共存 |
杨子樵 |
110 |
卢颖珊 |
谁的粤剧?重探1920至1930年代《白金龙》粤剧及粤剧电影 |
陈光兴/林淑芬 |
108 |
罗宥骐 |
楠西杨桃产业的兴起、转折与衰退 |
方怡洁 |
|
胡贝尼 |
《家》的冷战记忆政治:印尼1965-66大屠杀与政治流亡的历史形构 |
|
108 |
艾 可 |
海峡两岸的歌乐流转──〈美丽岛〉与〈龙的传人〉的情感与政治 |
王智明 |
107 |
庄益明 |
信仰科学-张之江的国术「治」国运动 |
林建廷 |
107 |
赛利娅 |
“他更像是一朵花还是一个科隆人?”:Shadowhuunters中的民粹主义和酷儿亚洲男性气概
|
白瑞梅 |
|
邵悦 |
「烟」视媚行:中国吸烟妇女的文本再现 |
|
107 |
邓金梅 |
中共戏曲改革中对剧团的改造(1949-1965) |
王宪群 |
107 |
锺君竺 |
2009-2011台湾性交易修法历程 ─「除罪化」何以转为「娼嫖皆罚,特区除外」? |
甯应斌 |
106 |
阮塔尼 |
越南和台湾媒体的同性恋羞耻 |
黄道明 |
106 |
陈晓妮 |
边界的重构:新马边境的跨国迁移劳动者与边界空间 |
刘纪蕙 |
|
陈氏秋香 |
情欲与文明——近代越南《男女交合附论》中爱、淫论与帝国主义的完美人种构想 |
|
104 |
陈莹恩 |
八〇年代后期台湾农民运动的人民民主路线:社运工作室与农民联盟为线索 |
陈光兴 |
|
龙 珊蒂 |
菸国家、矿业资本与传统领袖:南非后种族隔离的剥夺农村土地三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