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CS

View count: 10874

2018

封面 資訊 出版時間
This is an image 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 2018 - 12

作者:林麗雲、王智明、徐秀慧
編者:任佑卿
出版社:聯合文學
ISBN:9789863232841


| 簡介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生於1977年4月至1978年初,是一場以「文學」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論戰,也是台灣境內第二次以「鄉土」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鬥爭。發生於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其「鄉土」所指涉的是殖民地台灣、其所欲鬥爭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權。發生於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則是以「反帝」、「反資」以及「民族主義」為核,向反共親美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挑戰。本書收錄文章是以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鄉土派一方的文章,並包含一篇討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章,以及之後論戰20周年、30周年的反思選文。

更多簡介請見 :https://iccs.chss.nycu.edu.tw/zh/publication.php?USN=38

This is an image 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 2018 - 11

作者:潘毅等17人
編者:潘毅、孟捷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9869622042


| 簡介
新工人階級是中國社會生產關係和制度變革的產物和主角,它又如一個縮影一般,揭示了三十年改革所造成的全部社會衝突和矛盾。
在「世界工廠」和「大工地」上,我們儼然看到了一個以地產和工業資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到來和迅速膨脹,它們一面世,就成為新時代社會關係的中心和主導;另一方面,我們也見證了新工人在艱難掙扎求生存的苦難,以及一個新興工人階級孕育的艱難歷程。
本書作者們大多受在前線運動者的經驗啟發,他們在近年來的田野看見的是,不斷興起的大小起工資、罷工等運動,在在說明了階級矛盾激發團結抗爭的可能性。作者們以這些觀察與既有階級理論進行對話,他們亦認為能夠「落地」觀察工人或其他底層階級的生命以及勞動過程,或能有更批判、有機的研究成果!收入這本文集的文章有十七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改革以來中國新工人階級形成的過程。我們再將這些文章分為上篇──縱論:新工人階級的形成辯論;中篇──從半無產階級到無產階級的辯證歷程;下篇──工人階級的力量:實證與辯論。

※聯合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永毅(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林宗弘(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林淑芬(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陳素香(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信行(世新大學社發所)、黃德北(世新大學社發所)、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
更多簡介請見 :https://iccs.chss.nycu.edu.tw/zh/publication.php?USN=34

This is an image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 2018 - 6

作者:岡田英樹等20人
主編:柳書琴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50543


| 簡介
探討日本殖民時期東亞文學與文化的跨境交流
為深陷歐洲中心主義的西方人文學提供靈感,並建構批判性的亞際史觀
自甲午戰後到冷戰體系形成之前,殖民主義在東亞掀起大規模的人群流動與文化混雜,迫使我們至今猶須不斷回溯東亞現代文化生成的種種假設,挖掘東亞內部的文化傳承與變異形態,探討戰爭與變局、體制與資本、中心與邊陲、主體與他者、族群與帝國、語言與翻譯、藝術與互文,如何影響文藝的表現與傳播,又如何形成多維的文學史競合。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一書,聚焦於20世紀前半期東亞變局中活躍一時的跨文化流動現象,探討「滿洲國」、台灣、朝鮮、中國淪陷區的文藝生產經驗。此時期的跨文化流動過去分屬各國的文學史範疇,不易被置於一個視野下關注。然而,剛脫離污名化階段的滿洲國文學、淪陷區文學,或者隸屬殖民地文學的台、韓文學,十分有必要置於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後殖民省思。透過複數文學史的交叉觀察,重新解釋文化殖民現象,尋覓其中的思想資源,有其當代意義。
更多簡介請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9918

This is an image Përdorimet politike të trupit, filozofi, estetikë, antropologji 2018 - 4

作者:Joyce C.H. Liu, Viren Murthy
出版社:
Zenit Editions
ISBN:978-9928-113-74-0

| 協辦單位

  •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 (Université Paris VIII)
  • 國立交通大學(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 波多大學 (Universidade do Porto)
  •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社會科學院 (Fakulteti i Shkencave Sociale - Universiteti i Tiranes)
  • 阿爾巴尼亞研究中(Instituti i Antropologjisë, QSA)
  • 阿爾巴尼亞文化部(Ministria e Kulturës)


| 簡介
本書為2014年8月25-29日於阿爾巴尼亞的科爾察舉辦之身體的政治用途(The Political Uses of Body)國際研討會所集結成果。本次會議由地拉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政治學系,法國游牧哲學家學會(ici et Ailleurs pour une Philosophie Nomade),對角線網絡(the Network Diagonal)主辦,交通大學協辦。
本書的核心問題:身體作為一個政治對象,通過對於布置工具化政治手段的分析,強調其實「力」和「抵抗力」與「反政治用途」的不同形式。因此,本會議不僅限於描述性的視角,也包括積極與消極的面向,這一轉變正是參與會議者所貢獻的主要軸心。此次這焦點核心在於「身體能動性」的可能,也是更新倫理議題的重新反思。​

| ​本中心教師文選​

  1. Le philosophe renversé Alain Brossat
  2. Performing Bare Feminism: A Taiwanese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Femen’s Body Elsa Daniels & Julien Quelennec
  3. Aestheticization of Post-1989 Neoliberal Capitalism: From the Forms of Life to the Political Uses of Bodies Joyce C. H. Liu
  4. A Death of One’s Own: Sovereignty at its Limit Pao-Wen Tsao
  5. Sensory Threshold and Embodied Sociality: on the Political Use of the Autistic Body Yuan Horng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