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CS

2014 fall: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劉紀蕙、唐慧宇

2014 秋季班

設計宗旨:

這門「文化研究導論」的設計,將以台灣的東亞脈絡為出發點,銜接台灣與中國、香港、日本與韓國等東亞地區社會相互交涉的歷史過程,探討文化研究可以發展的議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法論。我們將分四個單元進行:一、藝術與社會運動,二、生命政治、現代性治理與認同轉移,三 、文化政治、全球化與啟蒙,四、當代問題與田野訪查。

每個單元進行時,我們都會以當代若干重要文學、電影、紀錄片和藝術作品為切入點,探討批判藝術、美學政治、影像政治、語言與文化政治以及全球化下的文化政治和知識策略。我們將同時扣連幾個重要的歷史時間點,包括十九世紀歐洲帝國擴張對於東亞地區的衝擊,二十世紀東亞地區殖民文化與解殖問題,日本殖民治理與台灣社會的後續效果,戰後冷戰結構對於東亞地區的影響,政權轉移與認同危機, 1989共產社會解體對於全球化資本主義擴散的效應。

我們也將閱讀涉及上述爭議性議題的理論作品,以便較為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包括身分認同、情感結構、殖民文化、國家暴力、共同體、認識論、生命政治、新自由主義、新工人、疆界與全球化等問題。課程進行中,我們會邀請國內外學者與藝術家進行演講,也納入延伸活動的設計,協助修課同學有更為寬廣的思考。

 

課程進度:

第一週 (9/17) 導論I

第二週 (9/24) 導論II

 

第一單元 藝術與社會運動

第三週 (10/1) 歧義與岐感:陳界仁作品

影片:

1. 陳界仁,《加工廠》(2003)。

2. 陳界仁,《八德》(2005)。

3. 陳界仁,《軍法局》(2007)。

閱讀材料:

1. 〈軍法局—創作自述〉 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48514921

2. 〈在「禁區」與「博物館」外,創造另一種書寫空間—陳界仁談《軍法局》〉http://praxis.tw/archive/post-58.php

3. 〈陳界仁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講話〉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35671672

4. 洪席耶訪談,〈從哲學角度看“時間性”問題〉http://www.scj.cn/news/20130620/100417009250.shtml

參考閱讀:

1. 〈對話陳界仁討論〉 http://site.douban.com/127630/widget/notes/5571677/note/336972521

2. Jacques Rancière, “Wrong: Politics and Police,” “The Rationality of Disagreement,” 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21-42; 43-60.

3. 維基百科:

甲、臺灣省戒嚴令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9C%81%E6%88%92%E5%9A%B4%E4%BB%A4

乙、台灣白色恐怖時期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99%BD%E8%89%B2%E6%81%90%E6%80%96%E6%99%82%E6%9C%9F

第四週 (10/8) 殘像與殘響:陳界仁作品

影片:

1. 陳界仁,《帝國邊界I》、《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2010)。

2. 陳界仁,《幸福大廈I》(2012)。

3. 陳界仁,《殘響世界》(2014)。(剛發表于北京,尚未在台灣展出)。

閱讀材料:

1. 陳界仁,〈影像與聲音「從翻轉到質變的行動」:從《蔣渭水:台灣大眾葬葬儀》紀錄片談起〉,《新美術》,2013,2卷,頁4-23。 http://www.niubb.net/article/1660687-1/1/

2. 黃孫權,〈如何抗拒日常生活減噪?陳界仁新作品《殘響世界》〉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18621

3. Jacques Rancière, “Aesthetic Separation, Aesthetic Community,” The Emancipated Spectator. Verso, 2011. 51-82.

參考閱讀:

1. 維基百科:

樂生療養院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9B%E7%94%9F%E7%A6%8F%E5%88%A9%E9%83%A8%E6%A8%82%E7%94%9F%E7%99%82%E9%A4%8A%E9%99%A2

2. 《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2012)。

3. 洪席耶論高達: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729643/

4. 洪席耶中國行:

甲、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9017550/

乙、http://www.artspy.cn/html/topic/0/279/view.html

5. Jacques Rancière, “The Paradoxes of Political Art,” Dissensus: O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Continuum, 2010.

第五週 (10/15) 生命治理、勞工與新自由主義

影片:

1. 王兵,《鐵西區》(2003)。

2. 賈樟柯,《天注定》(2013)。

閱讀材料:

1. 呂新雨,〈鐵西區:歷史與階級意識〉,《讀書》,2004年第一期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p20.htm

2. 汪暉,〈我有自己的名字──《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序〉,頁1─12。

3.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Picador, 2010. 239-265; 267-290.

參考閱讀:

1. 汪暉,〈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暫定)

2. 呂途,《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延伸活動:10/15 下午 陳界仁對談:「樂生內外與殘響世界: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第二單元 生命政治、現代性治理、認同轉移

第六週 (10/22) 殖民治理與認同轉移:香港回歸

影片:

陳果,「香港三部曲」:《香港製造》(1997)、《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細路祥》(1999)。

閱讀材料:

1. 羅永生,〈六、七〇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思想》,2011年9月。

2. 羅永生,〈香港的殖民主義[去]政治與文化冷戰〉,《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2007。頁69-92。

參考閱讀:

1. 呂大樂,〈思想「九七前」與「後九七」香港〉。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450-475。

2. 彭麗君,〈陳果電影的香港主體〉,《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頁 21- 42。

3. 維基百科:香港回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9B%9E%E6%AD%B8

第七週 (10/29) 領土、邊界、安全、人口

閱讀材料:

1. Carl Schmitt著,林國基、周敏譯,<陸地與海洋>,《陸地與海洋-古今之「法」變》,上海,華東師範,2006.

2. Balibar, Etienne. "World Borders, Political Borders," We, the People of Europe? Reflections on Transnational Citizenship. (2001)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1-132.

參考閱讀:

1. 伊豫谷登士翁〈從「世界城市」到「全球城市」〉,《文化研究》十四期。

2. 越境與移動──文化研究14期

3. 維基百科:

a. 東海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東海油氣田問題、獨島主權爭議)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B5%B7%E9%97%AE%E9%A2%98

b. 南海問題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5%B7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ritorial_disputes_in_the_South_China_Sea

c. 東亞海域爭議(無詞條,以上應該已包含)

第八週 (11/5) 主權、裸命、現代性部署

閱讀材料:

1. Foucault, Michel.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Picador, 2009. 1-28.

2. Agamben, Giorgio.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Politicization of Life,” “Biopolitics and the Rights of Man,” “Politics, or Giving Form to the Life of a People.” 119-125; 126-135; 144-153.

參考閱讀:

1.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What is an Apparat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維基百科:

1. 世界各地的集中營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6%E4%B8%AD%E8%90%A5

2. 今日世界各地的難民營http://en.wikipedia.org/wiki/Refugee_camp

3. 泰緬邊界難民營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e_La_refugee_camp

延伸活動:11/5 下午 羅貴祥(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及人文學科副教授)演講:「中國少數民族的視覺政治:邊域、國家想像與民族電影」

第九週 (11/12) 富士康、新自由主義、新窮人、新工人

邀請演講:潘毅(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

閱讀材料:

1. 潘毅,〈壟斷資本與中國工人〉,《文化縱橫》

2. 潘毅,〈當代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的身分認知、情感與集體行動〉

3. 潘毅,〈窮人政治經濟學:中國煤礦工人的主體性回歸〉

4. 潘毅,〈中國工人階級形成:前言〉

5. 潘毅,〈中國革命再探討:階級視角的回歸〉

參考閱讀:

1. 任燄、潘毅,〈跨國勞動過程的空間政治:全球化時代的宿舍勞動體制〉,《社會學研究》,2007,4月,頁21-33。

2. 潘毅,〈全球化工廠體制與「道德理念重構」:跨國公司生產守則與中國勞動關係〉,《開放時代》,2005,176期,2月,頁108-125。

延伸活動:11/12 下午 柄谷行人演講──思想與運動:日本戰後到當代的左翼狀況反思

第十週 (11/19) 福島&沖繩:犧牲的體系

閱讀材料:

1. 高橋哲哉,犧牲的體系

延伸活動:11/12 下午 高橋哲哉演講──福島&沖繩

 

第三單元: 文化政治、全球化與啟蒙

第十一週 (11/26) 殖民與當代:台灣的日本脈絡

電影:Kano, 《多桑》

閱讀材料:

1.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

2. 法農:《黑皮膚,白面具》。導論,第1、4、6、7章。

參考閱讀:

1. 《客途秋恨》、《台北二一》、《經過》、《千禧曼波》、《蝴蝶》、《一一》、《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咖啡時光》

2. 維基百科:

a. 同化http://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assimilation

b. 皇民化運動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6%B0%91%E5%8C%96%E9%81%8B%E5%8B%95

第十二週 (12/3) 語言與文化政治

閱讀材料:

1. 黃錦樹,〈華文/中文—「失語的南方」與語言再造〉,《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台北:麥田,2012。

2. 黃錦樹,〈幽靈的文字—新中文方案,白話文,方言土語與國族想像〉,《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

3. 呂正惠,〈台灣文學的語言問題:方言和普通話的辯證關係〉,《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4. 汪暉,〈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第十三週 (12/10) 台灣、中國與全球化

閱讀材料:

1. 史書美,〈曖昧之不可承受之重〉,〈帝國夾縫間的世界主義〉,《視覺與認同》,台北:聯經,2013。頁177-205; 237-263。

2. 張旭東,〈90年代的民族主義、大眾文化與知識策略〉,《全球化與文化政治:90年代中國與20世紀的終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頁106-142。

3. 阿里夫.德里克(Dirlik, Arif),〈遺產:全球與殖民〉,《全球現代性: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現代性》,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頁75-113。

參考閱讀:韓少功,〈文學的根〉、〈群體尋根的條件〉,《韓少功隨筆集》。台北:台社,2011。頁250-257; 342-348。

第十四週 (12/17) 邀請演講:羅永生(香港嶺南大學教授)

第十五週 (12/24) 啓蒙與現代性

閱讀材料:

1.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Enlightenment?” The Foucault Reader, Ed. Paul Rabinow, NY: Pantheon Books, 1984, 32-50.

2. 汪暉,〈現代性問題答問〉、〈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中國的人文話語〉,《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41; 42-94; 357-375。

參考閱讀:

1. 汪暉,〈什麼是啓蒙?〉,《聲之善惡》。新知三聯,2013。

2. 尼采,“價值重估”、“未來的立法者”,《重估一切價值》下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720-740; 847-863。

3. Foucault, Michel. “9 December 1970,” “16 December 1970,” “Lecture on Nietzsche,” The Will to Knowledge. Palgrave, 2013. 1-21; 22-30; 202-223. ?)

4. Brossat, Alain.《傅柯:危險哲學家》,羅惠珍譯,麥田,2012。

第四單元:當代問題與田野訪查

第十六週 (12/31) 紅毛港遷村以及其他

作品:

1. 陳伯義,《高雄紅毛港遷村記錄》。

2.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https://sites.google.com/site/ruinimage/

3. 姚瑞中,《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4. 蘇育賢,《花山牆》http://vimeo.com/65995927

閱讀材料:

1. 高俊宏,〈「僕人的僕人」的空間返權抗爭〉,高俊宏、龔卓軍策劃,《藝術觀點》第48期,2011年10月。

2. 郭昭蘭,〈廢墟中的說書人〉http://jasper75.pixnet.net/blog/post/37657059

3. 姚瑞中,《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4. 簡子傑,〈最高的地方:在蘇育賢《花山牆》中的社會性撫觸〉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20338

第十七週 (1/7) 田野訪查

第十八週 (1/14) 期末報告

作業要求:

一、小組課堂引言及討論 30%

二、書面報告(四份) 每單元最後一週繳交一份二千字單元報告 40%

三、期末小組報告 30%

 

備註:

1. 課堂分組:原則上以3-4人為一組。

2. 課堂引言:各組輪流各週引言,至少三次。

3. 期末報告:各組擬定一個計劃提案,形式不拘。可以是理論性的研究計劃,文學、藝術或影像評論,歷史材料或時事論戰的梳理和檢驗,田野調查或地方文史工作。或是可以提出創作計劃的提案雛形,包含生命史書寫、劇本創作、影像創作、紀錄片、裝置或行動藝術等。報告時需要清楚說明計劃脈絡和問題意識。